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智库文摘金碚经济学域观范式的若干基本
TUhjnbcbe - 2021/9/10 18:37:00

导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我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金碚教授近期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经济学域观范式的若干基本原理研究》一文。文章讨论了经济学从微观—宏观范式向域观范式转变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并就经济学域观范式下的主体刻画、时空机理、分析维度、价值取向等问题作了理论阐述。

现将全文分享如下,感谢金老师的分享。

[摘要]中国学派经济学应在继承近现代世界经济学丰富遗产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范式承诺。只有实现经济学范式变革才能解释新时代的经济世界中各类经济体的行为表现,进而构建全球经济新秩序。从其行为主体的性质看,经济世界绝不是一个“同质性微观经济主体世界”,而根本上是一个“多元化的域观世界”。市场经济并不是一架脱离时空条件的纯粹价格信号调节机器,所谓“市场”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中存在,其经济调节作用也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中发挥效力的,所以,市场机制的规则空间具有非匀质性,即域观性。经济学域观范式承诺所采用的是多维度分析框架。一般会以理性、制度、文化三个维度,进行现实经济的观察和解释。在涉及复杂空间的分析中,还可以加入地理维度。与传统主流经济学强烈倾向于一元化的均衡、最优的价值取向不同,经济学的域观范式承诺更倾向于多元、包容和次优(或适应)。人类经济发展走向高度包容性的道路,才可能是和平、共存、多赢的。由于经济世界的多元性,为实现包容,就必须面对各种规则,特别是国家间规则差异的现实复杂性。

[关键词]经济学域观范式中国学派经济学市场机制规则

自提出经济学域观范式的学术研究以来①,学术界已陆续有不少研究成果发表,在一些高校为此而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反应热烈,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正在将其向更多相关领域延伸拓展。为进一步深化这一研究,本文拟就经济学域观范式的若干基本原理提出一些初步看法,抛砖引玉,以期启发更多有兴趣的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本文第一节讨论经济学从微观—宏观范式向域观范式变革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第二节至第五节,分别从行为主体、时空条件、分析维度和价值取向四个方面研究经济学域观范式的若干基本原理。

一、经济学范式变革的现实意义

经济学从微观—宏观范式向域观范式的过渡,不仅具有学术进展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全世界的经济学界正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和使命:只有实现经济学范式变革才能解释新时代的经济世界中各类经济体的行为表现,进而构建全球经济新秩序。

人的行为决定于利益与观念,观念决定了人如何看待世界,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所看到的世界是自己心中的世界”。而“心中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基本的理论观念(或信仰)所塑造的。心理学家说:“我们要对这个世界形成一定的认识,那就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认知能力;换言之,我们拥有怎样的心理认知能力,我们就会形成怎样的世界观。”[1]34在现代世界,经济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观念塑造作用,可以说,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观察和理解经济世界的“认知能力”。

————

①参阅金碚.关于开拓商域经济学新学科研究的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5);金碚.试论经济学的域观范式:兼议经济学中国学派研究[J].管理世界,();金碚.探索推进经济学范式变革[N].人民日报,-04-08().

————

从根本上说,经济理论和观念的形成是由人类经济活动所决定,是经济现象的“上层建筑”。当今世界的基本经济现象是,大多数国家实行和主张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增长无限性。而增长无限性的结果是经济全球化。由解释市场经济的传统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所呈现和刻画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化观念,要求所有经济主体同质,而且各国竞争规则一致。如何实现这样的“神话世界”呢?经济全球化曾经有过两种实践。第一,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主导方式:消灭异类国家使之成为同类,即变为殖民地,完全实行英国式规则。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主导方式:允许各国独立,但门户开放,并改变为实行跟美国相同的规则。简单说就是,前者试图通过“消灭”而同化,后者试图通过“改变”而同化,来构建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秩序。实际上就是全球“西方化”。但是在当代,美国等西方国家,既不能消灭中国,也无望改变中国。那么就会倾向于认为,中国的强大与其格格不入,一定会对其形成非常不确定的安全风险。他们虽然可以为利益而跟中国交易,但在观念上,绝难接受中国行为。中国越强大,他们就越感安全受到威胁。所以,与中国保持距离,“遏制”甚至一定程度的“脱钩”,是他们必然的战略选择。他们可以(不得不)承认中国发展的成就和实际贡献,但绝难认同中国的行为(做法)。就像是,可以承认中国的抗疫效果,但无法认同中国的抗疫做法。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到了1世纪,以实践证明,经济现代化确实可以有不同于西方化的另一条成功道路。但是,在理论上,特别是在经济学范式的底层逻辑上,还没有建立起新的体系结构。所以,中国行为尚难以得到世界的理解。即使中国的实践成就巨大,但因没有可以在观念领域征服人心的理论建树,也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全球公信力。从这一意义上说,经济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创新和影响力提升,决定了中国行为在全球的公信力。由于存在理论短板,中国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虽然因现实利益关系而不可能完全脱钩,但观念思维的实际脱钩,在行为上难以获得公信力,而表现为“总是挨骂”。我们当然可以不在意挨骂,甚至也可以跟他们对骂,但国家品牌和公信力的提升毕竟是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间的深度对话谈判是困难的,构建经济全球化的新秩序就更加困难。在缺乏理论支撑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宣称不挑战以美国为老大的现行世界秩序,但美国却总是认为中国的行为与其格格不入,中国强大后必然会颠覆世界秩序。而我们也确实没有理论来清楚地表达,中国究竟如何看待和解释世界,未来的世界秩序会是怎样?我们所说的“不颠覆世界的现行秩序”究竟是什么含义?也就是说,中国的全球公信力还缺乏可以让世界认同,至少是可以作为国际理解和对话基础的中国学派经济学表达体系。更重要的是,经济学的理论短板,不仅仅是中国单方面的不足,而实际上是世界性的经济学缺陷。西方国家依他们的理论观念,无法解释中国现象,不知道如何与中国长期共存和相处。中国目前也拿不出自己的理论,同西方国家进行双方可以听得懂的对话,以达成理解,至少是谅解。在当前的主流经济学话语体系中,“中国故事”是难以让其他国家听得懂的。要知道,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象和中国行为中,有许多是在主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难以理解和谅解的,甚至可能是明显“违规”“违法”的。但在中国国情中这些却又是必须长期坚持的,甚至关系中国之国本。这样,在全球经济新规则构建中,实际上还缺乏基本的沟通语言,即支撑各方对话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可见,就经济学理论建树而言,我们所说的“自信”,并不仅是要自己相信自己,而是要有信心可以让别人信服,至少是可以沟通和理解,哪怕是各自存疑,也能够得到对方尊重,和而不同。不是自说自话,而要畅通世界。所以,中国经济学界如果真正要对世界有所贡献,就要创造出能够让世界听得懂和理解得了的中国学派经济学。中国学派经济学应在继承近现代世界经济学丰富遗产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范式承诺。新范式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过去的常规科学的基础上的变革,需要发现同常规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别。美国著名科学史研究学者说:“常规科学即是解谜”。当常规科学无法解释新现象时,就意味着需要进行范式变革。“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经济学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规律。从古典*治经济学的史观范式,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进而向着域观范式过渡①。那么,域观范式承诺遵循哪些基本原理呢?本文以下几节分别从经济主体的刻画、市场规则的时空性、理论分析的维度和规范判断的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进行一些研究。讨论的方式主要是与在当代世界经济居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或新古典综合)的微观—宏观范式承诺(以下简称“传统主流经济学”范式)进行比较,来阐释经济学域观范式承诺的若干基本特征。

二、主体刻画: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假设

众所周知,传统主流经济学假设:微观经济主体是同质性“经济人”,经济人不仅指具有理性的自然人,而且也包括营利性组织“企业”。通常将企业假定为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黑箱”,如同是一个求解利润最大化的投入产出生产函数,而将“黑箱”内的关系和现象交由管理学(企业管理)进行研究。尽管在现实中,各国企业的行为目标各有特色,例如与美国企业相比,德国和日本的企业更注重对利益相关者的关切以及社会稳定等非利润目标,但在传统主流经济学学术范式承诺的底层逻辑上,仍然以同质性的“经济人”作为企业性质的基本假设,每一家企业就像是市场空间中的一个粒子或者一个点状存在体。如果这个粒子或点状存在体的规模发展得很大,因规模效应而具有垄断性,并影响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则必须将其“市场势力”消除掉,即实施反垄断*策对其进行管制或让其拆分,来保持或恢复其同质性经济人粒子的“合理”特征。

与传统主流经济学关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同质化经济人假设不同,经济学的域观范式承诺是: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因此,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的行为并非相同,经济学不能以抽象的同质经济人为逻辑底基。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H.弗兰克说:“人类的行为不仅极其复杂,而且是多维度的。”“当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建模去认识市场的运行机制时,他们就不得不对市场的真实形态进行线性简化,但有些简化过于极端。例如,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假设人是完全自私的,但现实中有同样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人类也拥有超越狭隘自我利益的行为动机。”[4]同样,企业也非同质,不同企业的行为可能很不相同,而且企业的非同质是系统性的。笔者曾撰文研究了企业的主要类型:自利企业、兼利企业、社会企业、极致企业。对于各类企业,如果用“经济人”假设来将其完全混为一谈,不作深入观察和研究,就根本不可能理解市场经济的现实。“在这四类企业中,自利型企业的行为更接近‘主观为自己,客观利他人(社会)’的经济人行为假设;兼利型企业,更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包括对员工的关爱、对客户利益维护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贡献等;社会企业则以解决社会问题,例如扶贫、环保、生态、安全等为企业目标,而以创新性的市场化(商业)方式,可持续地进行生产供应活动,即遵循‘主观为社会,客观利自己(可持续)’的经营理念和积极创新。极致型企业则不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致力于某些特殊极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或特殊用途产品的生产。换句话说,企业并非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承诺所假设的同质性微观经济主体,而是呈现为不同域类的企业共存。”“换句话说,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域观条件和社会过程中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性,企业必然划分为不同的域类,各域类中的企业的行为目标是非常不同的。”[5]在中国,更重要的是,存在数量和规模均十分庞大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它们的性质和行为显然不可能相同,但又均可以是营利性经济组织。不过,并不能因为均为营利性组织,就可以假定它们都是同质的“经济人”。将国有企业定义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营利性组织,是不合逻辑的。

————

①参阅金碚.试论经济学的域观范式——兼议经济学中国学派研究[J].管理世界,();金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范式承诺[J].管理世界,00(9).

————

国家没有理由,更没有必要来建立完全自利企业。任何国有企业总是要有高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社会目标的,那才是她们真正的“主责主业”。国有企业必须首先聚焦于国家赋予她的主责主业,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理论和现实都可以表明,“在现代经济中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作为特殊企业的国有企业,不仅是众多企业类型中的一类,而且其本身也总是区分为不同类型的,各种类型的国有企业定位,实际上就标示着她们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存在的理由,即‘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这样的国有企业?’‘设立这样的国有企业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6]以上讨论表明,传统主流经济学关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抽象假定,即企业同质,是远离现实的。由于众多企业具有系统性差异,因而,她们实际上是以群类而非孤立粒子的状态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企业在现实中并非仅仅是微观存在,而且也是域观存在,即不同域境中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域观特征,以多种域类并存的群体形态而存在。而且,在经济世界中的行为体,并非仅仅是原子般的同质化个人和企业,还有各种社会性的行为体:家庭、社会组织、利益集团等,特别是,国家作为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行为体,在经济世界中发挥着巨大的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不同性质经济主体(行为体)的行为张扬(极端化),可能导致行为体间关系的性质变化。可见,如何刻画市场经济中各类行为体的特征,应是经济学需要着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智库文摘金碚经济学域观范式的若干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