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北京的天空出现了久违的“北京蓝”。同学们是北大经院届本科毕业生,是等待放飞的鸽子。今天,在一年里阳光最充沛的时分,我们参加如此隆重的毕业典礼,其实就是参加放飞仪式,祝同学们飞向蓝天,鹏程万里!本人很幸运,在你们入学初伴随大家读了一年的《经济学原理》。暮然回首,4年的光阴在瞬间溜走了,定眼一看,同学们已经成长、且长成了。参与你们的成长过程,是老师的主要职责;见证你们的成长,是老师的最大幸福。我们经院的SCI论文还不是很多,但年年培育出你们这样的后生,是至少不亚于SCI论文的成果。因为你们意味着未来的SCI,代表着未来的中国,代表着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和世界。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们不敢说充当了阳光、雨露,也不敢说充当了土壤和空气,我们真的只是一个个园丁,给你们浇浇水、除除草,但我们很知足。在这样美丽的园子里,伴大家读书4年,每一天都是朝气蓬勃的,这是一种《圣经》里描述的至高的幸福。同学们,北京大学经济学门是在咱们经济学院内。一百年多来,不管世道怎么变,这里始终聚集着中华最优秀的儿女。在我们经院的后院,是汇集了中国近代以来优秀文化精华的北大文、史、哲三个大院;在你们的选课单中,填满了数学、物理、计算机、心理学等功课。经济学所需要的数、理、计和文、史、哲,咱北京大学是最强大的。北大经院毕业的学生,修遍了全北大的经济学、金融学课程,也主动接受了清华、人大甚至北美、欧洲、香港的名校名师的指教。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开放、开阔、厚重、精深的文化大格局下熔炼出来的北大经院届学生,一定是中国最佳、世界一流的!同学们,四年的生活使你们已经成为“北大经院人”。什么是“北大经院人”?据我30多年来做“北大经院人”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北大经院人”至少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温和。温和首先是指待人接物谦卑和气。艾略特说过,谦卑是一切美德中最难获得的。北大经院人杰地灵,每人都是出类拔萃拼打着进北大的,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师生之间,不谦卑行吗?这种谦卑是环境使然。温和还指凡事都不偏激,不走极端。我们做学生时,老师打分一般只是三个分档:88、86、84分。88分给好学生,86分给次好生,较差的成绩也有84分。你很少能拿90分,也很少会得80分以下。如得78分,就是大的惩罚了。这样一种打分法,实质上体现了“北大经院人”对人对己都比较克制、比较谨敛的态度。我这辈子在中国、外国呆过不少学校,从来没见过像北大经院对学生这样温和、这样包容的。温和表现在对待公共事务上,就是喜怒哀乐都不形于色,能忍则忍,出言多为建设性建议,多为温和的劝诫。实在是遇上忍无可忍了,“北大经院人”也会爆发出像李大钊、马寅初那样的力量。二是中国情怀。北大经院是中国接受西方文化最早、最系统的地方。但西方文化、西方经济学一旦经过北大经济学(系)院的中介,一定会带上中国味,一定不是原汁原味的了。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批评过北大经院这种带有中国土色的西方经济学,公开指责我们不是现代经济学;现在也有人想超过我们,办所谓的原汁原味的西方经济学院(系)。他们不知道,那种所谓的“原汁原味”的西方经济学基地,必定只是“屋顶上种水稻”。什么叫“屋顶上种水稻”?那就是把在西方做研究时积累的成果在回国后作SCI论文发表,再也不接中国地气,也找不着北,3、5年之后就江郎才尽了;然后学校就把他们解聘,再重新聘一批在西方刚毕业的“新江郎”来,重演3、5年为一期的“江郎才尽”过程。从学校看,这种“屋顶上种水稻”的模式,可以使学校长期保持SCI论文发表领先地位,但从长期看,不利于经济学学科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再反观“北大经院人”,我们也是主张原汁原味吸收西方经济学里一切优秀成果,但是我们做学问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经世济民”是我们的百年特色。我们的研究结论会更多带有“变通”的特色,看似不符合标准的西方经济学,但却是对于转轨时期体制特点的敏锐把握。这样的气氛让经济学者能够长期做学问,我们的学术生命就不是3、5年,而是30年,甚至50年,这就有利于培育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学派。亲爱的同学们,不管你们来自哪个系,入学时都是经济学院,毕业时拿到的也都是经济学学位。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其实只是*府决策者。历来只有两类经济学家:一类是直接服务于*府,出谋划策的;另一类则是批评*府的,其实批评*府也是一种服务*府的方式。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经济学活跃、繁荣的时代,经济发展必定是多元的、竞争的、有活力的,而经济学沉闷、停滞时,经济通常是停滞的、僵死的;经济学家边缘化的时代往往是专制肆虐的时代,经济学家敢言才是国家兴旺的标志。北京大学经济学门,处于祖国的心脏,会最深切地感受到国运的变化。作为一个“北大经院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怀是烙在内心里的,是会背负终身的。亲爱的同学们,在北大,你总会留下几条青春记忆中的林荫道,它们会一直延伸至你生命的淡紫色的落日。毕业之际说“再见”,绝不是一种客套话,而是真的希望你们归来。不管你们是明天、明年回,还是20年、30年后再聚首回母校,或者人不回但梦中回,都会有老师在经院坚守着,或相迎你们于塔下,或相迎你们于湖畔、于教室、于楼阁窗前。我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具有世代交叠、动态优化、无穷期的诸多特点,因为,一方面,你们作为“北大经院人”的身份是终身的,并且是一种世袭的光荣;另一方面,北京大学是永存的,北大的经济学科是会万古长青的!愿我们心中的北大经院更加美好!愿亲爱的同学们一生美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平新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