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的经济学求学之路
TUhjnbcbe - 2021/9/15 18:04: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在线诊室 http://www.bdfzkyy.com/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选择的第一志愿是无线电。第二志愿本来不想选,但班主任要求必须选,我就随意翻开了报考手册,一眼瞥见了“国际金融”,就报上了。后来,高考没发挥好,真的就进了“国际金融”专业,误打误撞地开启了我的经济学求学之路。算来,已经二十多年,特此记录,对自己经历做个简单总结,如果能对想入道经济学的学生有所帮助的话,那就更好了。

(一)本科阶段

(1)《*治经济学》,内容已毫无印象,能记住的只是固定教室、固定坐位、上课起立、大段划书。

(2)尹伯成教授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质量不错。还曾经因为某个问题给尹教授写过信,并且尹教授还给回信了,受宠若惊。

(3)《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至今已毫无印象,反而是《国际贸易实务》上讲的信用证还记得一些。

(4)《专业英语》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费里德曼的《FreetoChoose》。胡世凯教授要求很严格,每堂课要翻译很多页,并且有课堂提问。回想起来,这是本科期间对我影响最大、收获最多的课。

总结:本科期间的经济学课程,感觉就是走个“流程”,教师和学生配合着完成了一项任务。学了很多经济类课程,但仍然不知道什么是“经济学”。

(二)考研阶段

(1)吴树青教授的《*治经济学》,收获很大。我对*治经济学的理解,基本止步于这本书的水平。

(2)高鸿业教授的《西方经济学》,收获特别大。参加工作后,给学生讲授经济学原理时,大多使用的也是这本教材。

(三)硕士阶段

(1)《*治经济学》应该上过,记不清楚了。

(2)《资本论》上过,印象最深的例子是“刘**大师楼上人跳楼,楼下人上吊”,大体意思是,易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资本论》可以。

(3)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可惜因为学分太少,好多内容来不及讲。

(4)无教材的《计量经济学》,数院某位教师讲的,现在回想起来,她自己应该也不懂。

(5)在导师的鼓励下,自己阅读了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威廉姆森关于资产专用性和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等方面的专著、布坎南关于公共选择的专著、张五常教授的《卖桔者言》等。当时的感觉是制度经济学很有趣。

总结:硕士阶段给我的最强烈印象是,很多经济学教师会吹牛。

(四)考博阶段

(1)平新乔教授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这是一本好教材。

(2)蒋中一教授的《动态最优化基础》,这也是一本好教材。

(3)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和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不好评论。

(五)博士阶段

(1)高微I使用的是MasColell的《MicroeconomicTheory》,比较难。(2)高微II使用的是Tirole的《GameTheory》,更难。

(3)高宏I使用的是Romer的《AdvancedMacroeconomics》,不难。(4)高宏II没教材,中间换过老师。有位是韩国的高官,长得挺帅,讲得一般。

(5)高级计量I使用的是Green的《Econometrics》,挺难,它就是个百科全书,内容特别全。

(6)高级计量II使用的是ChengHsiao的《AnalysisofPanelData》和Maddala的《LimitedDependentandQualitativeVariablesinEconometrics》,都很难。

(7)高级数理I使用的是Moore的《MathematicalMethodsforEconomicTheory》,对我来说是天书,差点不及格。

(8)高级数理II使用的是龚六堂教授的《动态经济学方法》,难度适中。(9)Angrist教授在暑期讲授的计量经济学,Strauss教授在暑期讲授的家庭经济学,受益菲浅。

(10)选修过《非参数计量经济学》,苏良君教授讲得非常好,但可惜的是,在后来研究中没怎么用非参,相关内容忘得差不多了。

(11)劳动组的组会,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非常怀念当时的情形。工作十多年来读的论文可能没有当时一年读得多。

总结:

(1)博士阶段是我真正开始学习经济学的时期,在经济学教学方面,其它高校跟清北的差距非常大;

(2)有些经典英文教材的翻译质量很差,读不懂的时候,大多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翻译的问题;

(3)读期刊论文比较多,读专著比较少,底蕴不够;

(4)学得多,读得多,写得少,眼高手低,感觉这跟中心当时培养理念失误有很大关系,后来几届学生就要好很多;

(5)“八高”对经济学学生而言,是必须过的劫;

过段时间,我再给出一份经济学丛书的推荐名单吧!

“E校挺好”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经济学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