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体间性观点辨
思想*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治教育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治教育主体的研究中,主体间性的观点十分突出。有人提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他们都有主体性,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思想*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1]主体间性的观点的前提是,人只能是主体而不能是客体。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可以找出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是主体的论述作为依据,例如,马克思曾经写道:“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2]还有人引用过马克思的话:“人始终是主体”。[3]但是,马克思说这个话时只是针对“人通过生儿育女使自身重复出现”的情况,是要批评“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这样的抽象问题,具有挖苦的意味。事实上,一方面,马克思将人以外的东西也看成主体,例如,他写道:“实际上,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值着。”[4]“资本是社会劳动的存在,是劳动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的结合”。[5]这表明,主体不是人的独有属性,从而客体也未必是物的特有属性,进而人也有可能成为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