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
TUhjnbcbe - 2021/9/23 5:41:00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不应辜负了这个时代,必须以不辍之笔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为此,特设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栏目,分享本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以期鼓励理论界的交流和对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的实践理路与趋势展望》

作者:刘同舫

期刊:《浙江社会科学》年第6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合形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并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路。中国早期革命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革命的思想引领意义。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之源,开启了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征程。伴随这一征程,中国共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与现实目标之间关系的认识愈加清晰。中国共产*立足本国实践、放眼全球视野,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推动力量予以审视,在辩证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整体格局和实践效应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域及理论向度。由中国共产*领导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独特之处在于历史实践的内在性和总体性意义。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明确新时代的发展主题,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纵深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和世界文明新形态的构建贡献智慧。

《共产*人价值观建设的时代特色》

作者:张彦

期刊:《人民论坛》年第15期

摘要:中国共产*成立百年来,优良的传统、作风和价值观激励着共产*人奋勇争先、走在前列,为共产*人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指引和信念支撑。新时代大力弘扬共产*人价值观要注重内容建设,以价值观的力量涵养*性;注重方法探索,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广大人民踔厉奋发;注重时代特色,以时代要求不断深化价值认知;注重历史价值,通过*史教育铸*育人,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价值评价与历史评价: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双重逻辑检视》

作者:张彦

期刊:《齐鲁学刊》年第3期

摘要:异化劳动是《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命题,存在价值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双重逻辑。以自由劳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与以社会生产为核心的*治经济学分析,在《手稿》中初次相遇,完成了双重逻辑何以存在的基础性证明。以抽象人性为核心的价值评价,实现了对异化劳动的伦理批判,奠定了在劳动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高度。以社会生产为核心的历史评价,实现了对一般劳动的历史说明,促进了解析异化劳动问题的规律思考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并未消解价值评价,而是将价值理想的实现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之上,从而完成了在异化劳动问题上由价值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逻辑转变。

《马克思*治哲学:戏仿及其真理程序》

作者:包大为

期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摘要:马克思的*治哲学讨论通常显示出一种二元的抑或戏仿的写作特征,这在本质上是唯物辩证法的文本样态。通过自觉或非自觉的戏仿写作,马克思既彰显了批判锋芒,又保持了通向革命的实践审慎。*治哲学的戏仿起初是马克思用以应对普鲁士语境的自觉的写作策略和意图,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启蒙批判的文本意识,以启蒙的话语来揭示后启蒙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呈现中,戏仿不仅表达为“消灭哲学”的哲学,更表达为消灭“永恒真理”的真理诉求。正是通过对近代*治哲学文本的戏仿,马克思“破坏”了压制现实性的语词世界,使得文本及其意义掌握了改变历史的物质力量,并促使文本的意义在后世不断突破语词边界,在今人的阅读和实践中获得延异。

《作为时代任务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再具体化”》

作者:包大为

期刊:《现代哲学》年第3期

摘要:作为一种历史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关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革命实践的一般原理。相比历史主义或旧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统一了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批判和概括具体现象的必要性和能动性。但是,如果停留在抽象的一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价值就只能是潜在的,而非是现实的。在抽象性中始终“正确”的“归根到底的”或还原论的一般原理,既不能及时为当代工人阶级分析不断生成的社会矛盾和意识形态现象,更不能激发起基于理论批判性的革命实践。历史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出了一份极其艰难却又富有生机的“考卷”,只有将过去的历史已经检验的科学原理再一次投入最新的、具体的问题,才能真正催生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性理论。

《中国共产*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

作者:*、郭金玲

期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摘要:探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百年奋斗的思想主题,经历了艰难曲折、不懈奋斗的过程,依次形成五个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重大构想:融汇东西、立足救国的“第三文明”构想;突破美苏、立足建立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构想;独立自主、立足兴国的“适合中国”构想;放眼世界、立足富国的中国特色构想;整体布局、立足强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构想。在中国共产*诞辰百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百年现代化创业发展的历史,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把握发展规律,总结发展经验,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小镇做题家”现象的透视与解析》

作者:代玉启、李济沅

期刊:《中国青年研究》年第7期

摘要:“小镇做题家”概念诞生于豆瓣的“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他们以“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作为符号和标签定义自身。“小镇”是青年无法选择的家庭出身和社会背景,“做题”实质上是一种竞争模式,“做题家”本质上是这群“小镇青年”兼具优越感和无奈感的自我认知。社会宏观环境引导性偏差、高校育人生态支撑性缺失以及个体社会资本先赋性匮乏,构成“小镇做题家”自嘲现象的基本生成机理。对于这一现象,需要从社会和高校的宏观层面以及家庭和个体的微观层面精准施策、协同发力,引导这一群体正确认识、理性应对成长中的困惑,最终实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论“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思想*治工作的耦合及创新》

作者:代玉启、宋亚东

期刊:《学校*建与思想教育》年第11期

摘要:“最多跑一次”改革既是新时代撬动*府行*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有效实践,也是鲜活的思想*治工作典型案例。以普通民众和基层**干部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思想*治工作在工作者、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上具有耦合之处。作为鲜活的思想*治工作典型案例,“最多跑一次”改革对把握思想*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的转换与互动、把握思想*治工作的形态和运行具有重要启迪作用。“最多跑一次”改革,也启示我们一方面要优化思想*治工作微观环境,依托区域优势与资源禀赋为思想*治工作发展创设条件;另一方面要优化思想*治工作宏观环境,发挥*治、经济、文化、社会对思想*治工作的推动作用。

《论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历史形态的逻辑演进》

作者:段治文、朱元南

期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摘要:我国社会协商民主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转折开始,又随着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转轨而发展,进一步随着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换而走向成熟。由此推进了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形态实现了三次重要转变,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策制定为重心的自上而下开展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自下而上推动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发展,以及21世纪以来以公共治理为重心的*府与社会上下合力推进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成熟。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历史形态的三次演变是中国共产*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展开和中国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为世界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启示。

《中国共产*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进程、内在逻辑与价值蕴涵》

作者:段治文、苏悦

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年第5期

摘要:中国共产*坚守人民立场是贯穿在中国共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全部历史进程中的一条红线。在中国共产*百年进程中,从建*初期人民立场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力量的发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升华,展现了中国共产*坚守人民立场纵向的逻辑演进;中国共产*将坚守人民立场深入地融入*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和*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坚守人民立场横向的逻辑展开。中国共产*人民立场的百年坚守,深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价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实践价值和人类社会发展上的现代化价值。

《中国脱贫彰显的制度优势及世界意义》

作者:傅夏仙、*祖辉

期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

摘要:贫困是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领导制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治保证和组织保证,通过建立系统完备的领导责任体系、资源投入体系、扶贫监督体系和*绩考评估体系,确保真扶贫和扶真贫;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识别体系、帮扶体系、*策体系、社会动员体系,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脱贫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扶贫方略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脱贫攻坚在全球贫困治理中彰显了中国担当。

《资本论在中国:百年汉译出版与研究考释》

作者:付文*

期刊:《出版发行研究》年第5期

摘要:《资本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南。国内的《资本论》译介和研究在中国共产*成立之后得以蓬勃开展起来,一系列译本和研究著述纷纷问世。通过考察发现,国内《资本论》的译介与研究始终是与“时代课题”紧密相联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仁人志士们从事《资本论》译介与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资本论》的全面传播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要求。改革开放以后,《资本论》的系统传播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探索相适应的。经过百年的译介和研究历程,国内的《资本论》的研究和传播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地方的五四运动:从“边缘”回应到地方“中心”——以湖南和浙江为例》

作者:庞毅

期刊:《广东*史与文献研究》年第1期

摘要:地方的五四运动研究,经历了三波浪潮。第一波主要是对地方“五四”的全面介绍,第二波则是聚焦于地方“五四”的某个方面。两波浪潮均受到了“国史”叙事的影响,地方“五四”的叙述多是对“五四”中心北京、上海的回应。第三波以地方为“中心”,重新审视“五四”在地方发生的内在理路及其影响大小。作为地方的五四运动研究,还可以从扩大研究人群、进行比较研究、回应“五四”研究的重要议题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推进和拓展。

《背离还是确证?——重审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

作者:王晓梅、陈敬芝

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年第6期

摘要: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之间的关系是学界争论已久的话题。卢卡奇以总体性辩证法为视角,发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存在总体性辩证关系空场、辩证法外延扩大化等问题,认为这是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背离。回到马克思辩证法,基于文本,重审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以“确证说”回应卢卡奇的“背离说”,进一步厘清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之间的关系,这可以为消解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提供一条新路径。

《激励中国共产*人砥砺前行的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学习习近平关于红船精神的重要论述》

作者:王永昌

期刊:《*的文献》年第3期

摘要:红船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在伟大建*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和先进分子在救亡图存和探索复兴之路中取得的新认识。红船精神的产生是中国共产*诞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共产*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中国共产*的先进性之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继续弘扬红船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课的路径》

作者:尤云弟

期刊:《**论坛》年第2期

摘要:将“四史”教育精准融入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思*课教师需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以统编教材的基本逻辑和既定内容为框架,开发多种路径融入大学生思*课。具体而言,在内容主调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主题,在历史主线上贯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在话语导向上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国精神,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唯物史观,解决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迷思。以多元路径促进“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课教学,从而真正达到“四史”知识传授与思想*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英模事迹出版的策略与意义——以东北书店为例》

作者:尤云弟、*娟琴

期刊:《中国出版》年第13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书店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出版英模事迹。作为中国共产*在东北解放区进行*内教育和社会动员的有效方法,东北书店的英模事迹出版在选题策划阶段始终把握真实性、标杆性、特定性和情感性的原则,在编辑加工上注重多种体裁、通俗语言、生动细节等技巧的运用。中国共产*通过英模事迹出版,不仅诠释了革命年代英模人物的引领力量,明确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英雄主体地位,强调了坚守唯物史观的重要性,最终达到深化形塑与宣传中国共产*的先锋队形象的效果。

《思想分歧何以成为马克思与卢格走向决裂的根源》

作者:张娥、刘同舫

期刊:《山东社会科学》年第4期

摘要:马克思曾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格建立短暂的合作关系,后因在对海尔维格的评价、处事风格、*治立场以及工作方案等方面存在分歧而与其分道扬镳。在影响马克思与卢格合作稳定性的众多因素中,思想歧见是决定性因素。由于未能在*治批判的价值定位、*治理想的具体样态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实现条件等方面达成共识,马克思与卢格最终走向决裂。与卢格的决裂标志着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从此马克思开启了异质于卢格的人类解放探寻之路。对马克思与卢格思想差异的剖析,为理清马克思与卢格的思想关系,揭示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内在动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资料收集及整理:许敏明

编辑:新闻中心许敏明

//推荐阅读//

1.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4期)

2.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3期)

3.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2期)

4.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1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