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列夫
TUhjnbcbe - 2021/9/28 21:36:00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列夫.托尔斯泰1、她的感情问题,她心里有什么念头或可能有什么念头,那我管不着,那是她的良心问题,要由宗教去管,我该管的事是有明确章程。没有什么真正尊重内心的自由,我们会受到道德、宗教的约束。现代社会,给予更多人以个性,这种个性好像也在随大众的个性而个性。卡列宁不是因为害怕失去安娜的爱而担心,相反地,他是因为怕别人的指指点点而担心。2、卡列宁听说还有死的希望,感到有点儿轻松。他忽然觉得,他认为慌乱的这种心情,恰恰相反,其实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心情,正因为有这种心情,他突然体会到一种新的、从不曾有过的幸福。但是他心中充满了宽恕仇人和爱仇人的喜悦感。自私是人的天性。但是人后天所接受的道义、各种各样的情感才最终决定了你所做的选择。卡列宁最终选择了原谅,这是世人少有的胸襟。3、我一向喜欢你,要是喜欢的话,那就喜欢整个的人,而不是要这个人像我希望的那样。喜欢一个人,一定是喜欢她原有的模样,而不是你希望她活成的模样。真正的喜欢是有包容性的。陶丽这样的女子才能做安娜的知己啊。4、不早不晚,就在前后车轮正中间来到她面前的一刹那,她扔掉红色手提包,头往肩膀里一缩,两手着地扑到车厢下面,微微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站起来似的,就扑通一下跪了下去。就在同一刹那间,她对她的做法害怕了,她就想站起来,躲开;可是一个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的头上,挂住了她的脊背。她觉得无法挣扎了。那只蜡烛,她曾经借着烛光阅读充满忧虑、欺诈、悲伤之书的,闪了一下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的光芒,为她照亮了原来在黑暗中的一切,就哔剥一声,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仿佛回到开头,安娜与伏伦斯基火车站相遇的第一幕,安娜是社会名媛,伏伦斯基是未婚女士竞相崇拜的偶像。安娜一定不会想到,那个被火车压死的人,会是她自己今日的结局。安娜是勇敢、坚毅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敢于打破世俗的牢笼。在这段不被世俗承认的感情里,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好像最后这三个也都没有得到持久、幸福的生活。安娜与伏伦斯基当初做的这个决定到底值不值得,追求崇高的爱情,付出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大。5、他们什么也没有阐明,只是抛开他觉得不解决就活不下去的那些问题,却拼命去解决他根本不感兴趣的一些其他问题。大多数人就是靠这样活着的。6、善是没有什么因果关系的。安娜的选择体现出人性的迷误。为了实现狭隘的个人情爱,她不惜抛家离子,做了自我情欲的奴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这篇恢弘巨著深刻地揭示出安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即非完整的感性人格决定了安娜的悲剧命运。尽管她的人生探索以实现精神的自我追求为目的,但其生命力的发挥缺乏理性的配合、支撑与调控,结果使得人生随情欲而漂流落得悲惨的结局。安娜极力追求感性生命的舒展,努力探求生命原生态的存在方式,热切呼唤人性的回归,这种行为方式和人生理解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哪怕一丁点理性的束缚。安娜在追求精神自由与实践人性解放的同时,矫枉过正地陷入了纵欲的感性误区。她为摆脱社会的枷锁却又陷入另一桎梏,她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私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足。自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理性意义上的积极的生命舒展。如果抛弃理性原则,只认可个人的自由,那么个人的自由很容易构成对另一个人的自由的侵害,对周遭人群利益的伤害,导致矛盾与冲突,并最终使个人的自由变得不牢靠、不稳固。个人自由的实现正像经济学上的帕累托原理所要求的那样必须受到理性的约束,才能保证整体社会的自由的不降低,即个体自由的增加必须以尊重其他相关个体的自由为前提。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每个人寻求自己的自由才会被社会主体所认可。自由必须与理性相结合来展现与实现,这样才能构成道德自律的完整概念。相反,缺乏理性的自由至多算是一种经验的自我,绝非积极意义上的生命舒展。用理性的力量约束自己,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建立健全的理想人格,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