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徐高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
TUhjnbcbe - 2021/9/30 18:06:00
医治白癜风病的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98.html

书籍推荐词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本书作者是学有所成的宏观经济学家,又是时刻分析预测中国经济走向的投行业界卓有成就的首席经济学家。这本书根据作者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本科高年级宏观经济学讲义编辑而成,既是本科生入门的教材,也是想了解中国过去四十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跌宕起伏,何以能够既创造人类经济史上未曾有过的奇迹,又避免了出现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背后道理的专著,很值得一读。

姚洋(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期以来,中国缺少一部反映中国现实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徐高的这本书弥补了这个空白。这本书不仅是高年级经济学本科生了解宏观经济学在中国应用的优秀教材,也可以激发经济学研究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思考。

宋国青(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徐高的这本书很好地结合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是读者进入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优秀进路。这本书在统一框架下解释了中国的经济失衡、钱荒、股灾等现实问题,是切入中国经济现实的有力工具,因而对金融市场实务者也极有价值。

卢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作为一门经验科学,经济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然而在我国教授宏观经济学或许有这样体验或尴尬:解读美联储央行资产负债表易,说清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难;诠释欧美宏观*策逻辑易,理解中国宏观调控原理难。需要更多像徐高博士这样经济学家的努力,写出紧密结合现实的教科书,以推动现代宏观经济学在我国深植现实土壤,更好发挥其经世济用功能。

书籍前言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是一本写给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以中国经济为视角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是一份以宏观经济学思想和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现象的讲义。过去4年,我每年秋季学期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开设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给经济学双学位同学讲授中国经济。这份讲义就是这些课程讲授内容的忠实记录。在过去几年的春季学期中,我还给双学位同学讲授金融课。其课程讲义已经以《金融经济学二十五讲》为名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作为这份讲义的姊妹篇一并阅读。

我相信,与已有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学课本相比,《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是独特的。对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这份讲义是一个进入这个领域的便捷导引。而由于讲义中包含了大量有关中国经济的现实内容(如消费不足、四万亿刺激*策、钱荒、股灾等),那些对中国经济感兴趣的人也应该发现这份讲义是有帮助的。因此,这份讲义既可以被当作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导引性教材,也可以被看成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的著作。

1.“中国视角”与“宏观经济学”

在这份讲义的标题中,“中国视角”和“宏观经济学”是两个关键短语。对这两个短语的解释将揭示这份讲义的特点。

“中国视角”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这份讲义以中国经济为分析对象。在讲义中,我试图用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对那些正鲜活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给出解释。我的目的是给出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理出不同观点之间的头绪,进而让读者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能够参与到当前有关宏观经济现象的激烈辩论中去。这些辩论的议题包括但不局限于:中国经济是否存在结构性失衡,调结构与稳增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中国的债务是不是太多了,是否会爆发债务危机?中国是否发行了太多的货币,存在货币超发的现象?中国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正真切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中国视角的第二层含义是,讲义以中国经济这个研究对象为标准来筛选要介绍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而且围绕对中国经济的分析来展开对理论的阐释。宏观经济学是一个巨大的工具箱,包含数量庞大的分析现实世界之理论和模型。想在一份讲义中全面介绍这些理论模型,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因此,这份讲义以是否能够增进我们对中国经济的认识为标准,挑选理论模型来加以介绍。最后选入讲义的模型中既包含新古典增长模型(Ramsey模型)这样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模型,也包含市场分割、预算软约束这样一般宏观经济学教材很少涉及,却能极大加深我们对中国经济现象理解的理论模型。在讲义的最后,我还跳出了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范式,简短介绍了非主流宏观经济学中的剑桥模型,并用其来解释中国“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活乱循环”。

正因为此,尽管讲义中涉及的绝大多数理论都是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模型,但这份讲义对这些模型的选取和组织有别于已有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现有的教材更多从宏观经济学内在逻辑出发,重在介绍理论的体系架构。而这份讲义则更多从中国宏观经济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回答这些问题的思路为线索串起一个个模型。在对问题的回答中,这些不同的模型最终能组成一个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自洽逻辑体系。用这样的思路来组织理论模型的介绍,能让读者感受到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消除二者之间的隔阂之感。

讲完了“中国视角”之后,我再来说说“宏观经济学”这个关键短语。这是一本以高年级本科生为主要目标读者群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既然是教材,这份讲义自然要由浅入深地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常用分析工具。但与现有本科生阶段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相比,这份讲义有三个比较大的差别。

第一个差别当然是这份讲义采用的“中国视角”。将宏观经济学理论放到现实世界中,直面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是我撰写这份讲义的指导思想。市面上虽然已经有一些结合中国经济现实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但它们大多按照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在的逻辑脉络来展开陈述,只是在中间穿插一些中国经济事实作为佐证。而这份讲义则完全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用一个又一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来引出理论。可以说,现有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更多在介绍“宏观经济理论是怎样的”,而这份讲义则更多在讲“宏观理论怎么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让读者逐步体会到“宏观经济理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第二个差别是这份讲义对一般均衡理论的全面拥抱和对特设模型(adhocmodels)的摒弃。所谓特设模型,是那些假设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特定数量关系的模型(比如假设存在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从理论上来说,宏观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不稳定的,微观居民和企业行为的改变会让这些关系消失(比如菲利普斯曲线的消失)。因此,自从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爆发之后,这些特设模型就已退出了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工具箱。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基于微观主体最优化)的一般均衡模型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

除了理论基础不牢固之外,特设模型的更大问题是它阻碍了分析思路走向深入。我们可以给出一个货币需求函数,假定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与经济规模正相关,与名义利率负相关。但是,需求函数所反映的相关关系其实是深层次经济运行力量产生的结果。当我们突兀地给出一个货币需求函数之后,投向这些深层次经济力量的视线就会被外生设定的函数关系给阻挡。有些初学者甚至会把这些外生假设的函数关系当成经济运行的“真理”去相信,而不去问这个函数关系是怎么得出来的。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分析经济,思路总会碰到一些“神秘”的黑箱,阻碍思维向经济运行根本逻辑的渗透。

正是看到了特设模型在理论与实务两方面的弊端,我才在这份讲义中完全采用一般均衡模型来进行经济分析。宏观一般均衡分析的难点在于求解复杂的动态优化问题。但在这份讲义中,我将一般均衡模型都设定为只有两期(只存在今天和未来两个时期),从而让模型既可以用本科生能接受的代数水平解出来,又还保留着动态决策的韵味。由于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都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这份讲义可以与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无缝衔接,消除传统中级宏观教材与高级宏观教材间的落差。几年的教学实践向我证明了,以本科生能够接受的数学水平来讲宏观一般均衡模型是完全可行的,其效果更是好于用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特设模型来做的讲授。

相比现有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这份讲义的第三个差别在于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背后的经济思想的重视与呈现。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统治世界的只是思想。在业界从事经济分析实务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就越认同凯恩斯的这个观点。在我看来,只要分析得足够深入,真实世界中的所有经济现象都可以追溯到某些人头脑中的某些想法上去。次贷危机之后,对中国经济*策的争论持续而热烈地进行着,各方人士在应该“调结构”还是应该“稳增长”、是应该注重供给侧还是应该注重需求侧这样的问题上莫衷一是。但这些热闹的辩论不过是宏观经济学长久以来对市场效率争论的延续,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家对萨伊定律的观点分歧。因此,只有把握住了这些影响着人们思考的思想源流,才能深入到*策辩论各方的思想深处,从而触及到宏观经济现象的最深层次成因。

正因为此,我在这份讲义中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宏观经济理论背后的经济思想。其中有些思想的接受度是如此之广,以至于已成为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无需言明的前提假设。但正因为此,这些假设也就为主流理论的适用范围划定了边界。中国经济是一个转型经济体,其市场运行有不少异于西方的特征,不少不符合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前提假设之处。分析者将得自西方的结论运用到中国现实时,之所以常常有插头插座不兼容的感觉,原因就在这里。

因此,这份讲义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理论时,还会跳出理论来看理论背后的思想,并对理论的应用边界加以识别。也正因为此,这份讲义对宏观经济学的介绍没有止步于当前主流的新-新古典综合范式,还包含了一些非正统的宏观经济模型(如剑桥模型)。只有能够针对不同问题而选取恰当的理论,理论才能真正为人所用,而不是反过来让人成为理论的奴隶。

2.两个角度

这份讲义试图用主流宏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中国视角与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是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讲义以“水”和“石头”两个相结合的角度来切入分析。

所谓“水”,指的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石头”则是市场运行面临的约束条件。理想状况下的市场经济就像水一样灵活,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但这种灵活性使得水没有自己的形状——盛水容器有什么样的形状,水就是什么样的形状。因此,想知道水是什么样的,离不开对装水容器的把握。同样道理也适用于真实世界中的宏观经济研究。经过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市场经济制度。但毫无疑问,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仍然受到许多计划经济残余成分的约束。面对这些中国所特有的约束条件,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运行就表现出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很不一样的特征。

如果把中国和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分别比作两条河流,那么这会是很不一样的两条河。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数百年。在西方国家这样的河流中,因为水流的长期冲刷,河中阻碍水流的石头基本上都被冲走了。要分析这样的河流,仅用描述水流规律的流体动力学就够了。

而在中国这条河流中,因为水流动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河中还留着不少石头。水冲在这些石头上,就形成了许多浪花和漩涡。这样,仅凭流体动力学就不足以深入彻底地研究这条河流——如果看不到河中的石头怎样阻碍了水流,就无法理解河水为什么会如此不平静。要真正弄懂中国这条河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必须把流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水中石头分布的信息结合起来。所以这份讲义的任务可以说成是,把可比做“流体动力学”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可比做“石头”的市场经济运行约束条件结合起来,讲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背后的逻辑。

但要注意,这份讲义讲的不是“中国宏观经济学”,而是“中国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就像水在哪里都是水,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在哪里都一样。这份讲义用的是宏观经济学中那些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而不是另起炉灶,搞出一套与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不一样的分析框架来。但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之下,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所产生出来的现象可能会很不一样。所以在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时,不能将得自西方国家的结论生搬硬套到中国来,而必须要结合中国的现实约束条件,推演出市场在这些约束条件下的运行特性。

当然,当前的主流宏观经济学范式(新-新古典综合的框架)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现实问题。从实践的需求出发,这份讲义也简单介绍了非正统宏观经济学分析模型。但在运用这些模型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也坚持了用普适的分析方法结合中国面临的特别约束条件来分析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份讲义是用一般的宏观经济学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的一种尝试。

3.三条线索

这份讲义用中国视角来筛选和组织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模型。因此,这份讲义并不追求成为一本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而只是从分析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实践需求出发,选取那些确实能增进我们认识的理论模型而加以介绍。这份讲义用三条主要线索穿起了这些模型,把它们组织成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统一框架。这三条线索分别是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中国货币*策传导路径的阻塞,以及绵延数百年至今的有关萨伊定律的思想论争。

中国经济中最大的一块“石头”是调节消费与投资之市场机制的缺失。这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核心原因。可以说,中国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体系中翻起的大部分“浪花”都与这块“石头”有关。这块“石头”自然是这份讲义的第一条线索。

按道理说,投资的机会成本是消费,消费者(同时也是储蓄者)为了获得投资带来的回报,必须放弃当前消费可以获得的效用。因此,消费者会在消费与投资之间权衡。如果投资已经太多,压低了投资回报率,消费者就会把更多收入用来消费而不是投资——这样就自动形成了消费与投资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但因为这份讲义将会深入分析的原因,中国经济中存在大量不进行消费的储蓄者。他们对投资回报率并不敏感,较少因为投资回报率下降而削减自己的投资。这样,调节投资的市场化机制就失灵,令投资过剩、消费不足的失衡现象浮现。又因为投资项目建成后会带来生产能力的扩张,投资过剩自然就演变成了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需求不足就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瓶颈。此外,中国过度的投资还在国际间产生了外溢性,推升了全球失衡的程度。

在这份讲义的7至11讲中,我用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分析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严格讨论了上述逻辑。新古典理论的一个重要隐含假设是企业部门的投资行为受到居民部门的约束。这样一来,企业储蓄与居民储蓄就都是居民的财富,是一回事。所以在建模时,可以假设企业不做储蓄和投资(企业每期都清算),而只是从居民部门借入资本来进行生产活动。在分析中国经济现实时,我们只是简单地放松了这个假设,将企业与居民投资决策之间的不一致性引入了模型,以体现中国经济中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的割裂状况,进而反映出经济中缺乏调节消费与投资之市场机制的现状。将这块“石头”引入新古典增长模型后,中国经济的消费不足、储蓄过剩、投资过剩、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对外失衡,乃至全球失衡、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现象都可以用统一的逻辑线索串起来,从而揭示出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成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讲义中的第二条线索是中国经济中货币*策传导路径的阻塞。绝大多数宏观经济学教材都把货币抽象为一个代表货币总量的大写字母M,而将对货币的讨论集中在M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上。这种分析思路的隐含假设是,货币被创造出来之后就瞬时均匀地分布在了整个经济中。用更学究的话来说,这里假设货币*策传导路径是完全顺畅的——钱一发出来就顺畅流动到经济中的每个角落。当然,只要货币在经济中流动时碰到的摩擦力足够小、流动得足够快,这种理想化的假设就不失为对现实的不错近似。

但在中国经济中,货币*策传导路径却远远谈不上顺畅。货币流动面临不少阻碍和摩擦,因而形成了货币在经济中的非均匀分布。这造成了经济中不同部分的流动性状况差异。对于理解中国经济中的货币金融现象而言,把握货币分布的这种非均匀性尤为重要。在这份讲义的13至22讲中,我们以理想化的货币模型(货币传导机制完全顺畅)为起点,逐步引入粘性价格、市场分割、预算软约束等摩擦因素,逐步勾勒出了中国货币传导路径的状况,并以之来解释现实世界中复杂的货币金融现象。常规货币*策和包括量化宽松在内的非常规货币*策也在这一框架中得到了有效统一。在这一框架中,包括影子银行、钱荒、股灾在内的种种发生在中国金融市场中的乱象得到了有力解释,呈现出了现象背后的统一逻辑。

讲义中的第三条线索是围绕萨伊定律展开的长久历史论争。萨伊定律的简洁表述形式是“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许多初识这一定律的人可能对其不以为然——任何一个商人都知道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比把它们生产出来更困难。不过萨伊定律并不像初看上去那样天真,而是蕴含着对市场运行的深刻洞察,反映了对市场的高度信仰。现代的市场经济虽然复杂,却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贸易并无本质差异。人之所以要从事生产活动,一定是他有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要么用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满足,要么交换别人的产品来满足。因此,生产活动在进行的时候,一定有相应的需求已经产生了。不管这二者之间隔着多远的距离,高效运转的市场都会把它们联系起来,让供给找到自己的需求。因此,对信奉萨伊定律的人来说,所有的供给都会通过市场找到自己的需求,经济增长的约束因而一定在供给面而不在需求面,经济中不可能长期存在需求不足的状况,就像人不会只为了生产而生产一样。

不过,有关萨伊定律的争论从未平息。古典经济学家虽然大多信奉萨伊定律,但也有马尔萨斯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来对其加以反驳。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则更是与萨伊定律相左。而到现代,凯恩斯相信市场运行并非那么高效,萨伊定律只在长期才会成立。按照凯恩斯的话来说,“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因此,凯恩斯认为萨伊定律不成立才是经济的常态,*府因而需要通过宏观*策来进行需求管理。而在凯恩斯之后,尤其在20世纪70年的“理性预期革命”之后,萨伊定律又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潜在假设,在主流宏观经济学中被复活。

事实上,只有在萨伊定律历史争论的背景中,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当今中国许多关键的*策辩论。次贷危机之后,稳增长与调结构一直是多方争辩的话题。一方认为,中国*府有必要通过积极的宏观*策来刺激需求,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另一方则认为,刺激*策反而延缓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府应该放任经济增长的下滑来换取经济结构的优化。在这一争论中,双方观点的核心差异其实在于是否相信市场有自发调整的机制。萨伊定律的信徒会认为*府的稳增长*策只是在干预市场调整机制的发挥,因而是不可取的。而稳增长*策的拥护者则认为市场的自发调整机制是失灵的,放任经济增长的下滑不会自动换来经济结构的优化,反而会导致经济危机。近些年来,关于宏观*策是应该聚焦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的争论,其实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稳增长与调结构之争。在这些争论的背后,我们能看到凯恩斯与哈耶克、马尔萨斯与斯密的影子。

正是为了让读者深入到宏观*策辩论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冲突中去,这份讲义有意识地以萨伊定律为线索,牵出了宏观理论的思想脉络。在介绍宏观经济理论的时候,我们除了分析其假设、逻辑和结论外,还注重揭示理论的思想渊源。在讲义的第23和24讲,我们还专门介绍了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范式(新-新古典综合)和非正统经济学(后凯恩斯理论)的思想,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理清宏观经济理论的思想源头。讲义的第25讲作为全书的总结,则试图从世界观的层面探究中国经济运行背后的思想源动力。这样以思想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宏观理论,能够让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蕴含的张力和生命力更真切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形成对宏观经济现象更通透的认识。

4.讲义的使用

在我的心目中,这份讲义的对象读者群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正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学生;一类则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现象充满好奇的人。对于前者,我假设读者们已经学过了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能熟练求解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等优化问题。由于这份讲义所用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与微观经济学衔接更为紧密,而与用特设模型做主要分析工具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大不同,所以读者不需要有中级宏观经济学的预备知识。对于那些没有精力深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但又对中国经济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则没有什么入门门槛。每一讲中我都会先讲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数理模型推演结束后,也会用大白话总结模型的逻辑,并解释其应用。读者就算只阅读这些内容,而将模型推演略过,也应该能了解我要传达的中心思想。

这份讲义是在我4年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的,并不断根据学生们的反馈进行修改。因此,这份讲义应该算是一本教学友好型教材。讲义中的每一讲都严格对应一次两学时的课程。且每一讲的内容都相对独立,包含问题的提出、分析、回答及运用几块内容,从而比较完整地解答了某个现实问题。而在整个25讲的布局中,则可以看出逻辑推理的层层递进,从实体到货币金融,从理论到思想,解释中国经济的统一分析框架逐步浮出水面。

在撰写这份讲义时,我也有意识地把它写成了一本自学友好型的书。这与我个人经历是有关的。在进入北大国发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前,我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在自学经济学知识,因而深知独自啃教材的不易。被一个小问题卡住却又无人可以请教的懊恼时常伴随着那时的我。因此在写这份讲义的时候,我有意识地采用了较为口语化的风格,以便营造出一种耳边絮语的氛围,让读者有一些身临课堂之感。在论述的时候,我也尽量用浅显的语言把道理说清楚。我不怕读者嫌我啰嗦,就怕一句话没点透而让人不得其门而入。

对于那些仅关心中国经济现实,而不愿过多涉入模型细节的读者来说,略过文中的数理模型推导部分是可以的。事实上,这份讲义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取自我在业界撰写的分析报告。只不过在这份讲义中,我更多用数理模型来呈现分析逻辑,而在报告中则只是用文字和图表。在每个模型推演结束之后,我都会用文字将模型的逻辑和结论总结出来。因此,读者就算完全跳过数理分析的内容,而只阅读每一讲的引言及结论部分,也可以把握讲义要传达的核心逻辑。我还在讲义中列出了一些自己之前撰写的文章报告作为参考读物。通过阅读这些参考资料,读者可以看到讲义中抽象的数理模型是怎样转化为现实世界中分析文章的。

不过,尽管把讲义中的模型推演部分略过是完全可以的,我还是强烈建议读者花些精力把这些模型推演一遍。相比纯文字的论述,数理模型是一种更加精确而高效的沟通工具,能省去很多因为误解而带来的麻烦。数理模型还能把复杂推理转化为相对程式化的数学推演,从而成为逻辑演绎的有力助手。最后,数理模型还是一种简记符号,用一两个式子浓缩核心逻辑。对我自己而言,数理模型与日常所做的经济分析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在研究报告中陈述的观点只是自己思想中各种模型的文字化表述而已。读者只有掌握了这份讲义中所介绍的数理模型,才会对文中给出的论述有更深的认识。我向读者们保证,花在模型推演上的时间一定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5.致谢

十几年前,我就有了写一本书讲讲中国经济的心思。在从最初起意到最终把书写出来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帮助。没有这些帮助,这本书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面世。

我首先要感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姚洋院长邀请我在这里开课,给了我在北大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的机会。没有这4年教学的打磨,这份讲义不可能成长到现在这个样子。我还要感谢国家发展研究院双学位办公室的老师们。他们用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在这4年中,赵辰宇、潘佳佳、*水华、卢智坤、金洋、詹硕、陈鑫泉同学在我的宏观课上做过助教。他们高效的工作极大减轻了我的压力,让我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讲义的完善上。

在过去4年的4个学期中,累计有近7百位同学修过我的宏观课。这些同学求知的眼神是我最大的动力,而他们每有所得之后的欣喜也是我最好的回报。在这些同学中,庞宇杰、文婧、*河清、马浩平、梁馨予等同学还帮我指出了讲义中的不少错漏。

最后,我还要感谢人大出版社的高晓斐编辑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的大力帮助。我得到的帮助其实并不仅止于此,这里虽然不能一一列出致谢,但我心中的感激之情是一样的。当然,我个人对这份讲义中存在的所有错漏承担全部责任。

尽管这份讲义已经在4年的教学中修改和扩充了3轮,但我对它的评价也只是“基本满意”而已。这本书离我心中的理想状况还有不小差距。我甚至怀疑我心中的理想状况是否可能真正达到。

柏拉图曾经七次修改《理想国》,黑格尔则希望把他的《逻辑学》改上七十七遍。与这些先哲相比,仅仅三次修改还很不够。但丑媳妇终究还是要见公婆的。虽然这份讲义还远远说不上完美,但拿出来见人应该还是可以的。而且我相信,这份讲义在更多读者的反馈之下,应该能以更快的速度成长。而且,如果能够帮助读者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经济,乃至催生出更好的分析中国经济的文章和书籍,从而让这本书变得过时,那么这份讲义就达到了它所期望的最高目标。

徐高

年7月1日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当当网购买链接

《金融经济学二十五讲》当当网购买链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高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