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的游鱼是缄默沉静的,陆地上的兽类是喧哗的,空中的飞鸟是喧哗着的。人类却兼有海洋的缄默沉静、陆地的喧哗与天空的音乐。
——泰戈尔
佳
著
本文有个字,大约要23分钟读完。感谢您的阅读~
荐
分享一本好书
每天领读一本书,:每天都有朱磊我分享读过的一本书。在这个群,大家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让我们更有信心坚持下去。谢谢群里每一个小伙伴。
这期我挑选了6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陷阱》、《活出生命的意义》、《显微镜下的大明》、《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乌合之众》。
认真读一本书1
book
《了不起的盖茨比》
朱磊推荐:
菲茨杰拉德和这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事实上也是知名度非常高的小说,尤其是在美国。
这本小说在我看来是非常典型的严肃小说类型,和我自己非常喜欢的《悲惨世界》达成了同样的呈现—着眼点是主角之间的爱恨,但也在通过人物的表现,来描绘出动荡的大时代背景。
推荐理由:想起这本书,是因为早上翻知乎的时候,看到有位答主聊到对小说开头的新一种解读,可能待会我们也会聊到。
《悲惨世界》虽然是将视角集中在冉阿让一生的悲欢中,事实上也通过他在法国大革命中的蹉跎,展现了时代的变革。
同样,《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将视角集中在盖茨比为追求心中的爱情历尽艰辛,但也是在通过描摹爱情,来复现美国爵士时代的纸醉金迷,沉醉其中的人们的人生。
一部好的作品,能够通过角色来反映时代是其一,其二在于其中每一个角色都能够让人感觉到“活着”,每个人都是凭着自己的性格、理念、追求活生生地在小说里行动。
《了不起的盖茨比》无疑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主角的境遇、所寻求的欲念让人感觉无比自然,也能让人感同身受。也因为如此,不同的读者读到这本书,着眼点常常也不同。
有很多为爱苦苦追寻的男性,觉得自己就好像盖茨比一样,挖穿心肠为了得到青睐的人的芳心,最后发现只是虚空。
“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
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遭,
直到她喊:“郎君,戴金帽跳得高的郎君,我一定得拥有你!”
”有人会沉下心来反思。感觉到盖茨比与其说是在追求黛西,更可能是在追求年轻时看到黛西时的那一幕美好,是想要达成多年的执念,而不是在追求爱情。
有人会心生感慨,黛西是完完全全的自我中心,费尽心思追求这样的一个人,结局本就早已注定。
我自己喜欢这本小说,最早是因为被菲茨杰拉德的开篇所吸引:然后是被其中鲜活的人物所吸引,最后是被描绘出的时代所吸引。
事实上,菲茨杰拉德的这本作品,不仅包含了这些,还有非常清徐飘渺的文笔,这一点在英文原著中有更直观的体现:不过这本书的原著确实是有些难读。
如果说对《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兴趣,一时又不想捡起来看,确实是可以选择先来看看几年前拍出的电影版。
这部电影我是在电影院看的,虽然没有达到神作的水准,我认为也足以被称为佳作,尤其是在服化道方面。
最后附上电影版的主题曲,这首曲子的作曲、作词、演唱,在我看来,是非常完美地重现了作品中女主角的心理,以及这部作品所描绘的时代。
认真读一本书小鱼推荐:
2
book
《美国陷阱》
简介:
这本书是在疫情的时候读的一本书,本书以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法国阿尔斯通集团锅炉负责人雷德里克·皮耶鲁齐的第一视角,从他在年4月14日被捕到年9月被释放。这不是他个人犯了多大的罪,而是美国针对阿尔斯通这家横跨全球电力能源与轨道交通行业的商业巨头的一场隐秘经济战争。
而最终阿尔斯通被美国通用电气所收购,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他亲身经历披露了阿尔斯通被“强制”收购,及美国利用《反海外腐败法》打击国际竞争企业。
豆瓣的评论一直在说,这是“法国孟晚舟事件”。
阿尔斯通公司被通用电气收购,对法国意味着什么?
阿尔斯通是法国高度战略性企业,负责法国58座核反应堆的业务,以及法国75%的电力生产设备,并且拥有让全世界羡慕不已的先进技术。
此外,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使用的汽轮机也是由阿尔斯通生产的。这样的王牌企业流落到美国人手中,意味美国实际控制了法国所有的核电站,拥有了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直接对法国的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再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法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与美国意见相左,那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法国陆*前参谋长亨利将*这样说道:“如果美国决定不再向法国*队供应零部件,我们的戴高乐号航母将无法运行。”
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是皮耶鲁齐在被捕、经历了绝望,公司给他希望,又被公司决定“弃车保帅”!他内心的挣扎,好在他的妻子一直在想办法救他以及他一次次坚定自己信念要自救。
而且书中剖析了司法制度、*治力量和商业潜规则。对比当年中兴被罚在伊朗被罚两年利润、且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华为孟晚舟被软禁、高端生产要素被封锁。跨国中企都笼罩在美国司法阴影之下。
从个人经历来说,我对美国我待的那个城市是有一定感情的,但是这也不能改变我对美国这种霸头的行为的厌恶。我记得最早雅虎,谷歌退出中国的时候,直到现在我们都要翻墙登陆Facebook。
当时年轻的我觉得中国消息闭塞,我们只能看到被筛选过的信息。但是现在、当我看到新闻提到互联网巨头都在和美国*府勾结,窃取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信息的时候。
我才知道原来之前的问题是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那么我们首先得捍卫本国企业的利益了。
我记得在我出国之前,我会和别人聊天分享,我最喜欢的年轻企业家是扎克伯格,而这位脸书创始人在当年声称自己是中国女婿。
但是在去年7月29日美国听证会议上,面对反垄断委员会对苹果、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垄断竞争行为的盘问,扎克伯格在回答“是否认为中国*府窃取美国技术”表达了肯定,并宣称有“充足的证据”。这一举动败坏了我对他的好感。这仅仅是我个人观点。
最后这本书非常好读,皮耶鲁齐的经历跌宕起伏,最后他逃出监狱也非常的戏剧化。这本书如果不是作者亲身经历,真的像一本电影一样的精彩。
认真读一本书朱磊推荐:
3
book
《活出生命的意义》
简介: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就同这本书的简洁中介绍的一样,全家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亲眼目睹家人几乎全死在自己面前,但终于凭借自己内心的意义感支撑到了走出人间炼狱,并在此之后通过心理学“意义疗法”,以及自己所撰写的专著影响了数千万人。
今天想聊的这本书,单看书名,调性非常像是一本聊三大命题的哲学书籍。但事实上这本书拥有另一种属性的沉重和珍贵。这是一本具有心理学意义的回忆录——之所以说珍贵,是因为书中的记录,以及作者的视角几乎独一无二并且无法复现;之所以说沉重,是因为作者所有的回忆都发生在二战期间的集中营。
这本书的主要部分,是弗兰克将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细致地再现,让大家能够感同身受地看到其中的非人待遇,以及大家在其中如何挣扎求存: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之所以能站在世界中心,把整个世界撑起来,就是凭借理性的力量。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的一句名言形容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但也正因为如此苦难的经历,才让弗兰克的重生和话语,能够给予读者巨大的感召和希望。
在集中营生活的经验表明,人还是有可能选择自己的行为的。有足够的例证(常常是英雄性质的)说明,人可以克服冷漠,克制暴躁。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在数量上可能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这句“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正因为出自历经如此磨难而不放弃的弗兰克之口,才具有如此沉重且非凡的说服力。
说起这本书,我会想起之前聊过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两本书同样为我们展现了,人即使处在死荫幽谷之中,也有可能生出自助的希望。
在读这本书里描写集中营的经历,我的脑子里一直在不断闪回《辛德勒的名单》里的画面。
我还记得一个人蹲着看这部作品时的沉重心情,还有和朋友聊天说到,这部作品选择黑白摄影的精巧,和其中唯一的色彩,红色衣服小女孩的点睛之笔。
认真读一本书4
book
《显微镜下的大明》
小鱼推荐:
今天我推荐一本书《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是一本历史范畴的书籍。作者是马伯庸,说起他,大家应该很熟悉他的另一部作品,就是被拍成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由*和四字弟弟出演、被誉为颜值、演技、剧情都在线的电视剧!这中间缺不了马伯庸这位原著的功劳。扯的有点远,回到书中。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推荐理由:本书不是像其他历史书籍记录的的都是大事件,都是能引起历史重大转折事件。本书之所以叫《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作者将视角聚焦到6个具有典型性代表的民间小故事。
而我们却能通过小故事的细微之处窥见一个朝代机器高速运转。每一个字都能揭示大明底层、平民百姓的社会的鲜活。官民斗争,利益平衡、权利博弈等…那些移花接木的诉讼和手段让我觉得太精彩。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永远不要把人当傻子,即便在遥远古代,我们都能看到充满小人物挥舞小权利的身影。他们或好或坏的智慧真的超乎人的想象,在当时对抗着,生活着。
“缴税这种事,一旦形成了惯例成法,就会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很难改变。
”始终都是钱、当时国家层面也希望税收越多越好,既得利益者没有放弃利益的理由,只会以祖宗法留住利益。
“原来只是一桩地方乡民诉讼,现在却俨然成了配合中央宣传形势的典型。我大明一向以*治需求为第一位,司法什么的走走过场就好。
”这跟我们在许多年代都有类似事件发生前,为了*治需求,司法在有些时候只不过是走走过场!
“为了不让民间知道我们有多烂,我们必须保持神秘。
”充满心酸又讽刺意味十足。
这本书非常推荐,作者马伯庸对于这种微小的历史事件得心应手,他擅长阅读、查找文献在整理出书。这本书读起来也不会显得晦涩,看这6个民间小故事仿佛打开了一副“清明上河图”。上面的小人物栩栩如生…
喜欢读这种历史类书籍不妨有空看看…??
认真读一本书朱磊推荐:
5
book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朋友知道了我前两天在分享《了不起的盖茨比》,调笑我说我在蹭王思聪的热度,毕竟两个都是「舔狗的故事」。
这突然给了我新的灵感,原来讲书还能蹭热度,我决定今天来试一试。
大家可能有了解,周中的时候股市有一次大的崩盘,有不少人气得分享自己“被割在了同一片韭菜地”,我的师兄们倒是全在逢低补仓说到炒股投资,相关性最高的学问之一,当然能聊到经济学—
很多朋友都知道,薛兆丰老师是我的经济学启蒙老师。
但我推荐这本书不完全是出于私心。我对经济学的好奇来自于高一分科前上过的半学期经济学课,当时的经济学老师非常煞有介事地给我们分享自己如何在武汉广场专柜里把块钱的外套还价到块,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的每一句。
也正是出于对经济现象的好奇,以及想要理解经济原理的发心,我尝试着读过不少畅销书(因为教材实在是心理门槛高)。刷过一些发现,其实市面上的科普书畅销书水准参差不齐,而且并不那么好读。《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看上去已经够平易近人了,但读过几章以后还是觉得了然无趣;《货币战争》倒确实是引人入胜,结果读没多久发现这玩儿其实是本小说。
也是在上薛老师的课以后才发现,经济学可以讲得既鞭辟入里,又妙趣横生。
老师在《经济学讲义》中的分享延续了多年以前在《经济学通识》,还有课堂上一以贯之的逻辑,就是通过人类社会中根本的四大普遍约束:(1)东西不够;(2)生命有限;(3)互相依赖;和(4)需要协调,来延伸到四类经济理论:(1)需求定律;(2)利息理论;(3)制度理论;和(4)宏观理论,最后给出自己的分析结论:凡选择必有歧视,凡竞争必有成本,凡*策必遭遇对策,凡争夺必有妥协。
书中虽然讲到了非常多实际的经济学概念,但也一点不会让人感觉生涩难懂,因为老师一方面在讲解的时候选用了非常多易于理解的案例,一方面也通过自己的表达将定理解释得尽可能通俗。
例如我自己非常喜欢也常分享的科斯定律,老师的解读是: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谁属,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
我常常用这句解读来鼓励自己和身边的朋友——资源永远不会缺乏流动性,只要永远保持自己具备运用资源的能力和眼光。
但我们对科斯定律的理解也天天被唐涯教授吐槽,说科斯定理的原意其实是强调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市场均衡很可能不是最优。
认真读一本书小鱼推荐:
6
book
《乌合之众》
今天我要推荐的一本书是《乌合之众》,乍一听乌合之众感觉是在骂一个集体,乌合之众并不好听。此书的内容大多都围绕着群体心理学来讲的。通读下来,我们看到的很多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都会有一定的解释。不一定群体事件一定带来负面影响,有些时候是正面的。
本书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
在作者勒庞看来,群体的行为大多都是无意识的、他们只是服从自己所受到的冲动,常常收到外来刺激和一时的激情影响,情绪变幻无常。思想和愿望都不能持久。且在实现愿望的时候,他们不允许有任何东西挡道。
这让我想到了文革时期斗争,那个时候针对知识分子针对一些所谓的“地主”的斗争所给红卫兵带来的激情影响不就是《乌合之众》所说的那样么?很多红卫兵都未满18岁,他们都无意识,并不知道为什么我要如此憎恨这些知识分子。他们只是接受所受到的冲动,外来刺激和一时的影响,情绪变化无常!说的很贴切了!
“进入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人会不自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动物。
”“法不责众”的经验他个体意识到,不必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会因此而得到强化。
”“群体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群体的一些特质决定了群体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的“工具”、由于人多势众,极具煽动性,总能被人最好的利用。我们可以仔细思考一些历史事件。
这个在一百年前完成的书籍让我们现在翻阅都能有共鸣。而这种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上的差距、群体心理异常契合、这也许就说明了这种心理现象来自于人的本身。
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有意识的人格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能够独立深度思考、有批判性思维、不盲目亲信他人言论。尤其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人人可为自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点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个人来说,思想不作为他人的跑马场、保留自我意识,尤其做到对自我的认可。
我看到一个在疫情期间读这本书的一个读者写的书评,《评乌合之众、看疫情之下的群体本质舆论边界和个体理性》中有一段说的挺好:
“拿这次疫情举例来说,1月18日钟老确认新冠病*人传人,1月19日的时候整个社会依然满不在乎,甚至到1月20日全国开始逐渐有些慌张的时候,武汉部分人仍然以坐怀不乱的态度自嘲,车站里戴口罩的人仍然只有半数上下。但是,从23日的武汉封城到24日大年初一的河南开始封村的风潮兴起,短短两三天内,民众的情绪几乎完成了一个度的大转弯。
”而我貌似也变成了乌合之众的一员。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