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漫天霾
经济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是研究人的学问。人的行动有目的,意味着人有自由意志,否则谈不上自主地选择手段实现一定目的。人不是机器,可以任由他人操纵;也不是一个计算机程序,输入什么和输出什么是给定的。
数理经济学家的最大错误在于把人当成没有自由意志的机器。他们喜欢用数学公式来论证和解释经济现象和人的行动,问题在于,不同的人对某一物的价值评判迥然不同,正所谓“汝之砒霜,我之蜜糖”;同一人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事态,选择和偏好也变动不居。这种情况用数学方式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表达的,因为真实世界里并不存在这样的公式和函数。
他们认为,当采集的样本足够大,收集的信息足够多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就能把握规律。虽说经济学在目的面前止步,但我们仍可以从他们被豢养的身份中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管制和干预,并使其看起来顺理成章。当其理论和公式完全与真实世界背离时,不是自己的理论错了,而是社会和人错了,因此致命自负地要改造社会,培养“新人”。
即使抛开作为极据的目的,假定其出发点并非如此,从手段和方法上看,也是绝无可能的。
首先是信息无法获取问题。信息是主观的、实践的。一种信息能不能发挥效用,完全取决人人的主观认知和行动。不仅信息如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的观念和行动赋予了它属性和用途。信息的实践性意味着人的判断力,判断力更是无法用数学方法表达,否则就不需要企业家了。你可以分析某家餐馆或者某个行业的各类经营数据,但是办一个什么样的餐馆、在哪里办餐馆、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策略,却是无论如何也收集不到的。
因此试图通过收集信息解决“知识分散”问题是误入歧途,注定是徒劳无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数理经济学家皓首穷经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消耗财富、浪费生命,其整个一生都是一出荒诞剧。
其次,信息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人的有目的行动意味着人总是从无到有地创造着新信息,这种动态信息是市场竞争中一个“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在给定信息下追求“最大产出”。创新的含义并不是亦步亦趋地简单模仿,而是颠覆性的“无中生有”、取而代之。与马车夫竞争的不仅是马车夫,而是汽车;与大哥大和诺基亚竞争的不仅是同类型的手机厂商,而是苹果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
请问,一个还没有出现的信息,你怎么收集?
最后,信息动态的题中之意,就是已经收集到的信息是历史信息。人的行动变动不居,一个穷困的人可能平时省吃俭用,但是却“毫无预兆”地拿出他仅有的积蓄购买了一件奢侈品,这是那些数理经济学家无论如何也无法预测并且难以接受的事实,但他不过是为了送给他心爱的孩子。
一个简单的常识是,你能收集到的,都是静态的历史信息,无法收集动态的未来信息。而人的行动,恰恰是面向未来的。
有人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会使得这种采集和分析工作面临的困难迎刃而解。恰恰相反,技术只具有工具意义,人们运用技术改善自己的生活,只会使得各类信息纷繁复杂,收集和分析更为困难。道理很简单,收集和分析这些信息的,仍然是人,计算机也是人发明出来的,用人发明出来的计算机,来规范人的行动,就如同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总之,再多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也无法分析出乔布斯和苹果手机、马云和阿里巴巴。经济不是一大堆资本品、消费品、交易媒介自动地在那里排列组合,然后用函数计算出产出和人的选择。形成这些东西的,都是人,是人的企业家才能使得自然资源变成了有用的资本品,并将资本品一步步转化为终端消费品。离开人的行动因素谈经济,就是“目中无人”,就是本末倒置。
干预主义者都倾心于数理经济模型,大多都是实证主义者,道理也在其中。为了实施自己的干预计划,他们收集数据本身就是有选择性的,以支持其假设。这是任何实证研究都无法逃离的黑洞。因为他的收集和分析,同样是有目的的行动。但是不论其数据和函数看起来多么周延,却无法改变其出发点就是错误的这一事实。他们不理解市场是复杂现象,是由行动的个体,而不是由一个个机器部件构成的;也不理解行动会产生非意图的结果,它并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经济学只能知道产生好的秩序的原理,不能预测、更不能决定个人的行为。
计划和干预阻碍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因为计划者容不下别人的计划。将一种计划凌驾于所有人的计划之上,限制人的企业家才能的发挥,使促进人类进步的信息根本就不会出现,也就是根本就不会出现乔布斯和马云,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没有新信息的出现,经济就会陷入一塌死水的停滞状态,人就变成了受他人奴役的行尸走肉。
所以,限制人的企业家才能的发挥,不论是从功利的角度(阻碍经济进步),还是从伦理的角度(限制人的自由意志)看,都毫无正当性。
漫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