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微观经济学笔记一
TUhjnbcbe - 2021/11/1 9:04:00

前言:除了宏观经济学,笔者目前同时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相关的知识,特此刊文共享,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经济学——在历史维度上的考察

现代经济学理论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诞生的。因为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市场的特征是买卖,它从简单的交换开始,参与个体是为了别人而生产而非自己,且从这里开始认为财富的来源来自于交换。而封建时代的经济特征则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二者从这里出现了分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路径是: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另一种分类是: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反对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后庸俗经济学。重商主义:源自于英法(孟克列钦、托马斯·孟),认为金银就是财富,一个国家的财富来源于出口,出口越多,赚的金银越多,因而就能积累财富。所以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至少要保证对外贸易顺差,主张国家干预。(买外国人的少,卖外国人的多)古典经济学:认为财富来源于生产领域,生产的扩大、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财富增加的源泉,主张自由放任。在这里才正式使得经济学成为学科(拥有一套专门的术语、逻辑框架、分析问题的方法)。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其中李嘉图认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是好的(在这里就是指资产阶级),他指出地主对地租的依赖和挥霍导致其没有动力扩大生产,因而会被历史淘汰。同理,他指出资本家如果也不投入扩大生产就要完蛋(对资本主义前景的态度并不十分乐观)…他由此指出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云云来论证其观点。)、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者,认为投入增加导致的产出增加越来越慢(即追赶效应),而人口增加却很快…因而人增长的速度快于物质增长的速度,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就无法达到。于是战争、饥荒、瘟疫又会强制平衡人口,形成一种周期。这种思想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征,但是于今天来看是错误的)、萨伊。西方人把马克思也归类到这个时代(因为他的理论是基于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李嘉图的阶级分析出发的)。总之,在这个阶段经济学从表象的流通领域进入到本质的生产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来源于此。约翰·穆勒所写的《*治经济学原理》()是一次大综合,也是第一本经济学的教科书。新古典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学派革命。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经济学欠缺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基于这个背景,有了杰文斯、门格尔(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物)、瓦尔拉斯、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以古典经济学作为供给方面的基础,以边际学派的内容作为需求方面的基础)等对此进行了完善。证明了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即每个人都力求运用其资本,生产出最大的价值。虽然不是有意的增加公共利益,但是客观上比起主观上更加有效一些。社会最终会达到“平衡状态”),它“为私有制的制度提供了一幅安慰人心的图像”,总体上是对资本主义的美好描述。大萧条: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造成美国的生产能力下降了30%,失业率从年的3%上升到年的25%(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成为普遍现象)。有了“胡佛山庄”等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经济学家们认为传统理论中的分析前提发生改变了,因为自由市场形成了垄断,古典的规律不再成立。现代西方经济学: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的三大修正,代表著作有: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罗宾逊夫人(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点聚焦在失业分析),希克斯:《价值与资本》()(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深刻分析,运用了无差异曲线分析和一般均衡论)新古典综合派:年,萨缪尔森出版的《经济学》实现了第三次综合,并建立了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于此经济学被分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二战到年初:美国战时支出增加,总需求旺盛,经济增长,失业率降到1.2%。然而-年,越战导致*府支出增加,从而出现通货膨胀,约5-6%(和萧条导致的通胀不一样,这个是关于货币问题的)。年尼克松启动工资价格控制,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而随后又发生了-年的大膨胀,此时被称为滞涨(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举例而言,在年的石油危机时,同时由于工资价格管制放松后,通胀达到12%。但是此时失业率不降反升,这打破了两者之间“跷跷板”的关系(经济学家假设通胀可以缓解失业压力),所以被称为滞涨。)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被批判。出现很多新的理论上的反对派,如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如推行新自由主义的里根,认为要削减税收来提高生产率云云)、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新制度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府干预)和新古典主义(价格自由波动)并驾齐驱。在21世纪初期:金融危机、社会问题-导致新的综合。如今教材上的是被普遍接受的范式。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科学家(解释世界)+*策顾问(改善世界)。观察经济现象、使用科学方法、建立理论。为了研究需要假设(由此得出的结论能够应用就行,假设本身并不重要)以及运用各种模型(高度简单化的产物)。经济学的研究问题: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的需要。在这里假设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相对于此而言,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就是稀缺(有限性)的,也就必然有选择在其中作用(所谓优化)。因而经济学就是研究人和社会对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利用加以选择的科学。举例:在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中(它总是上凸的),我们总会追求边缘值(就是最好的点集合,将资源利用最大化)。然而在最好的点集合上,我们也被迫做出选择。然后之后的投资、利润问题也要选择…(不好的点就是萧条情况下的情形,把萧条推到正常情况,这就是宏观*策。达到原本不可能达到的点就是生产能力扩大后的情形,这就是经济增长的直观含义。体现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一体两面…)

(节选自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因而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前面提到经济学家具有科学家和*策顾问两重身份,这分别体现为实证的表述和规范的表述。简单的说,实证是描述经济现象和特征,规范则是一种应然,一种“说教”,强调应该做什么。虽然两者现实中其实不太好区分(比如代入价值判断的*策建议),但大体而言学科中是强调实证…经济学家的意见往往不一致,经常提供相互冲突的*策建议,实证理论意见也不统一。这也许是不同价值观导致…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不同视角会带来不同判断。三.微观经济学概述在这里引入第二个模型:循环流程图(在宏观经济学原理笔记(二)也提到过),收入和物质通过市场在家庭和厂商之间流动。其中有两类行为体:家庭(个体)、厂商(企业)。两个市场:商品和劳务的市场、生产要素(经济生产商品或者劳务所使用的资源,包括劳动(假设人的服务都是一样的)、土地(有主人)、资本(生产中所使用的厂房和机器,一般是生产出来但不用于消费的物品,计算价值时一般是认为是“租”来的))的市场。有人认为还有更多要素,比如将经济体系组合在一起的是企业家,同时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数据也很重要…不过如果强调经济系统的普遍性就不需要用这些东西补充了(特殊性可以)。

(节选自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家庭向要素市场提供生产要素,厂商在这里购买。厂商向产品市场提供产品,家庭在这里购买。货币和商品在闭环中流动,体现出货币和商品本质上是一回事(货币就是*府提供的一种商品),货币的存在只是为了方便计算,本质上二者是一样的。而对于市场而言就必须研究定价机制,定价机制造成了供需曲线的形成。在这里,我们可以考虑理论中的两种分配方式:1.指令式计划经济,国家*府制定生产指标,下放给各个部门生产后再通过某种方式分配给所有个体。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越来越困难,因为要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难以靠*府自身进行调配,资源配置不流畅。前社会主义国家大量采取改革来引入市场机制的原因基本在于此。2.市场经济,它强调定价机制(决定生产多少的关键因素),而定价由买卖方的讨价还价(需求和供给)决定。然后再讨论供需机制是怎么形成的…二者的对比体现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市场模型(就是循环流程图)运转的根本依据。价格机制的确定才能使资源配置完成。拆解而言,家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满足最大的效用,而收入是有限的,这里就导出了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而厂商追求利润(引入一个公式作为例子,PQ-C,Q=f(l,k))的最大化,而这又和市场结构有关系(自由竞争或垄断)。而劳务市场同理于前,厂商的成本等于家庭的收入,这又涉及分配理论。于是整个循环流程图就补全了。而评价经济体系好坏需要价值判断,现在则一般认为是以家庭福利水平为标准(福利经济学)。因而实证来说,市场确实更“好”。而如果市场规制遭到了破坏,就会变得“不好”(市场失灵),比如定价权的垄断导致的买卖双方地位不平等(信息差等等)。因而要引入一个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府。于是从上面,我们可以把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大致构成分为:供求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等等。(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观经济学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