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
TUhjnbcbe - 2021/11/23 19:03:00
根治白癜风时间多久 http://m.39.net/disease/a_5762961.html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1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一问题探讨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讨论1.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它们有什么意义?弄清东北豹的数量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2.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意义?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旁栏思考题东北豹的繁殖能力和鼠的差别有多大?这对于它们的种群数量有哪些影响?东北豹一般每年最多生一胎,通常每胎产仔2~3只,偶尔有产1只或4只的情况。幼豹2~3岁后性成熟。而鼠一年可生数胎,每胎产多只鼠,幼鼠当年即可性成熟。可见东北豹的繁殖能力比鼠弱得多。一般来说,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这是它们的种群数量出现较快增长的内因。二思考?讨论讨论1.图1-3中A、B、C三种年龄结构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型?为什么?A属于增长型,C属于衰退型,B属于稳定型。因为一般来说,幼年和成年个体数越多,老年个体数越少,出生率就越高,死亡率就越低,种群数量增长就越快;反之,种群数量增长就越慢,或者种群数量下降。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不一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3.据统计,—年的24年间,我国0?14岁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7.69%下降到16.41%;15-64岁人口的比例由66.74%上升到73.92%;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由5.57%上升到9.67%。这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我国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比在减少,老龄人口占比在增加。我们应该
   (填“快”或“慢”),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
  。快 慢(2)一般来讲,与草原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复杂 针叶林的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3)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哪个阶段?可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二、拓展应用1.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以后,可以演变为一片森林。演替过程大体经历从湖泊到沼泽、到草原,最后到森林这几个阶段。请参照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描述从湖泊演替到森林的大致过程。略。2.收集你所在地区不同年代的地图,比较湖泊、沼泽或林地的今昔面积,试分析变化的原因。略。3.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凤眼蓝(俗称“水葫芦”)疯长是大家所熟知的实例(如下图)。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外来物种人侵的实例?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或收集有关资料,以“警惕外来物种入侵”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略。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复习与提高

群落及演替复习与提高电子书和答案

一、选择题

1.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2.甲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只蝌蚪(甲、乙、丙各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D)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二、非选择题1.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多年后被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请解释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草莓不能和木本植物共同繁盛呢?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为木本植物较为高大,能占据更多空间,获得更多的阳光,与草莓相比,它们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能繁盛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长。2.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鍬、鳍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它们几乎绝迹。(1)试分析该稻田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化肥、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人类的捕捉等。(2)上述变化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对农民的收入会有影响吗?害虫数量会增多,土壤生态环境会被破坏,土质变差;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强,生产成本较高,因而影响农民增加收入。(3)按此趋势发展下去,再过30年,稻田群落还会发生什么变化?按此趋势,30年后,稻田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稻田群落变得更为单一、脆弱。(4)现在有些地区发展稻田养鱼,建设“稻—萍—鱼”等立体农业。你认为这是人类的创造还是对大自然本来面貌的回归?这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创造,其目的是借助自然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使人类的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有益于环境。这种做法体现了尊重自然的理念,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对大自然本来面貌的回归。3.我国南方很多的村落背后都有一片充当绿色屏障的防护林。防护林保留了部分原始植被的特征,但同时由于深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与自然群落有一定差异。研究表明,在华南某地,随着干扰(主要是砍伐成树)强度的增加,防护林林下的植物丰富度增加,阳生植物增多。在人工干扰强度不同的防护林中,占优势的树种也有差异。受到重度干扰的防护林,比自然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1)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影响了哪一类种间关系?干扰后林下的阳生植物为什么会增多?种间竞争。人工干扰后,林下阳生植物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照、水肥,有利于其生长繁殖。(2)一定程度的人工干扰可能会增加防护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这给我们什么启示?适度砍伐成树,既可以增加防护林物种的丰富度而提高其稳定性,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3)为什么重度人工干扰的防护林比自然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这给我们什么启示?重度人工干扰,导致防护林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弱,就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人侵。这提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好绿水青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3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问题探讨大豆是发源于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大豆田里生长着稗草、苘麻、鸭跖草等多种杂草,分布着七星瓢虫、大豆蚜等动物,土壤里还有蚯蚓、线虫,以及多种微生物。每公顷大豆与共生根瘤菌每年固氮可以超过kg。讨论1.大豆根系会给土壤带来哪些变化?大豆的根会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使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减少;大豆根的呼吸作用会增加土壤中CO2的含量;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固氮,会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死亡和脱落的大豆根,会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2.大豆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种间竞争:大豆与稗草、苘麻、鸭跖草。捕食:大豆蚜与大豆。互利共生:大豆与根瘤菌。3.根据以上讨论结果,请用一句话概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此题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如环境决定了哪些生物可以在这里生存,生物反过来会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等等。二思考?讨论讨论1.分析上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与其他同学画出的食物链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食物链是否需要修改,共同完善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略。2.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上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进行归类。可归类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在上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外还有哪些成分?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吗?为什么?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成分。4.每个生物体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这些生物是怎样获得物质和能量的?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一样吗?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细菌、真菌等通过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获得物质和能量。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尽相同的。5.参照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图),尝试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下图所示的简化模型。三旁栏思考题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掉大部分能量,其余能量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利用。流到第五营养级时,余下的能量很少,甚至不足以养活一个种群,因此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练习与应用一、概念检测1.研究表明,在我国华北地区某苹果园里生活着多种昆虫,害虫主要有卷叶蛾、蚧虫、蚜虫和食心虫等;害虫的天敌(即天敌昆虫)为草蛉、异色瓢虫、螳螂等;既非害虫又非害虫天敌的中性昆虫有蚊、蝇、蚂蚁等。在果园中种草,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卷叶蛾、蚧虫、蚜虫等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2)卷叶蛾→螳螂→*雀,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螳螂位于第二营养级。(×)(3)中性昆虫在果园生态系统中是多余的。(×)(4)种草后,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2.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以下有关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D)A.每种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B.每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C.每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D.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3.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栽培了多种植物。它们构成一个群落吗?动物园是个生态系统吗?动物园中的全部生物不能说是一个群落,如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理,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没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动物园不是一个生态系统。二、拓展应用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数量与水深关系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m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阳光。(2)近海水域水深为_____时,生产者的数量最多。10~15m。(3)生活在水深m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主要是。消费者、分解者。第3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问题探讨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身边尚存的食物只有1只母鸡、15kg玉米。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1.先吃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二思考?讨论1讨论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另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2.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为什么?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三思考?讨论2讨论1.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例如,可以将每一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入”和“流出”整理成为一份清单(“流出”的能量不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2.计算“流出”该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营养级流入能量/[J/(cm2?a)]流出能量(输入后一个营养级)/[J/(cm2?a)]出入比/%生产者...52植食性动物62...06肉食性动物12.6分解者14.6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以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末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其他的才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4.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四旁栏思考题1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与能量守恒定律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指的是流入各个营养级的能量。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用于衡量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总能量=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被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散发至非生物环境中的能量。因此,虽然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但总能量依然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五旁栏思考题2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从能量金字塔来看,人口数量日益增长,这会对地球上现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人口数量日益增长,会要求低营养级有更多的能量流入人类所处的营养级,也就是说,人类所需要的食物会更多,将不得不种植或养殖更多的农畜产品,会给地球上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旁栏思考题3生物量金字塔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是上宽下窄倒置的金字塔形呢?一般情况下,生物量金字塔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金字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当然,总的来看,年中浮游植物的总的生物量还是比浮游动物的要多。六探究?实践调査过程中要注意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1.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主体是什么?还有哪些种类的生物是生产者?农民是用什么方法抑制其他生产者的数量的?2.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对这些初级消费者,农民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3.次级消费者有哪些?它们与农作物是什么关系?4.养殖动物的饲料来源有哪些?5.农民对作物秸秆是如何处理的?6.人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7.怎样才能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包括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消费者,包括蜘蛛、田螺、鱼(如泥鳅、*鳝)、青蛙、浮游动物、昆虫、鸟类等;分解者,包括多种微生物。问题提示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2.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的昆虫和鸟等。一般而言,植食性的昆虫和鸟等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农民采取喷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3.次级消费者有肉食性鱼、青蛙和蜘蛛等。一般而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的利大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生态工程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七维训练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多少?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多少?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5kg,计算公式是(12+18)/12×,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7×kJ(计算公式是EG=MGx1.6×);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多少?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xkJ(计算公式为△E呼=△MGx1.6×);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多少?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多少?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kJ(计算公式为E固=EG+△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23.4%;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多少?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1.64%(计算公式为η=1.×/8.5×)。处理数据根据计算结果,画出能量流经该玉米种群的图解,图解中应标明各环节能量利用和散失的比例。练习与应用一、概念检测1.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不同营养级的生物获取能量的途径是有差别的。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2)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2.流经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是(C)A.该保护区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B.照射到该保护区中的全部太阳能C.该保护区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该保护区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3.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B)A.a=b+cB.ab+cC.ab+cD.c=a+b二、拓展应用1.下图是两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图a中农作物为人类提供的食物、为家禽和家畜提供的饲料,都与图b相同。(1)分析这两幅图,完成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2)哪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所利用?为什么?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2.将一块方糖放入水中,方糖很快就会溶解,消失得无影无踪。溶解在水中的方糖还能再自行变回原来的形状吗?为什么?生活在水中的硅藻,它们能利用溶解在水中的硅化物制造口己绚丽精致的外壳,而通常情况下水体中硅化物的含量极为微少,仅有百万分之几,这比方糖溶解后水中的含糖量低得多。硅藻依靠什么力量筑造自己的精美小“屋”呢?通过以上事例,你对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熵增加)的方向发展。硅藻能利用获取的营养通过细胞呼吸释放能量,依靠能量完成物质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维持其生命活动。能量的输人对于生态系统有序性的维持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第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问题探讨胡杨能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可顽强地在荒漠中生存繁衍。然而,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一些远离水源的胡杨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些死亡的胡杨虽历经烈日和荒漠的摧残,却依然傲立于大漠,其枝干往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讨论1.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荒漠中缺乏水分,分解者的数量很少,因此死亡后的胡杨无法被快速分解。2.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荒漠中生产者的种类与数量很少,能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就少;消费者与分解者也少、物质循环缓慢;土壤中可供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遗体等很少,且分解速度较慢,因此土壤中积累的营养物质很少;而且,胡杨还会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因此,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比草原的更为贫瘠。二思考?讨论讨论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如下图所示。3.你如何看待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利用,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发展节能产业等,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2.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为什么?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练习与应用一、概念检测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1)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2.竹子中纤维素含量很高。大熊猫每天要吃大量竹子,但一般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纤维素。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1)大熊猫与它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种间关系为(C)A.捕食B.寄生
   C.互利共生D.原始合作(2)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D)A.大熊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大熊猫未消化的纤维素会被分解者利用C.纤维素分解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D.能量流动方向是竹子→大熊猫→纤维素分解菌3.在生态系统中,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物主要是(D)A.细菌B.真菌
  C.动物D.绿色植物二、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为什么?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它们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2.同碳元素一样,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呢?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3.下表为生活在某库区水域中层的几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单位:ng?g-1)。请据表推测,这几种鱼中,草食性的鱼是,杂食性的鱼是,肉食性的鱼是,为什么?A
  B和C D和E提示这三种重金属(Hg、Pb、Cd)会富集在鱼体内,并沿食物链逐渐在鱼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它们的相对含量越高。A鱼体内三种重金属的含量都是最低的,因此A为草食性鱼B和C鱼体内,三种重金属的含量都高于A,但低于D和E,因此B和C可能是杂食性鱼;D和E鱼体内,三种重金属的含量都远高于A、B和C,因此D和E可能是肉食性鱼。第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材旁栏问题和练习及答案一问题探讨年,荷兰一位生物学家在研究蜜蜂时,发现蜜蜂在找到蜜源后,可以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向同伴传递蜜源情况:圆圈舞表明蜜源较近,大约在距蜂箱百米以内;摆尾舞的意思是,蜜源在百米之外的远处,究竟距离多远与摆尾的速度有关。讨论1.“m以内”,对我们来说这几个字的含义就是信息。同样的信息,蜜蜂是怎样传递的?通过跳圆圈舞来传递这一信息。2.你还能举出生物间传递信息的其他例子吗?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多举实例。二旁栏思考题想一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存在哪些差异?哪些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差异主要有以下方面。(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借助于食物链进行;信息传递不依赖于食物链,可在同一个物种内传递,也可在不同物种间传递,还可以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体之间传递。(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但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且不能循环利用。提示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缺少其中任意一项,信息传递都不能完成。三思考?讨论2讨论1.根据资料,分析信息传递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信息传递,海豚的生活、捕食难以进行,信息干扰会导致海豚出现“自杀”现象;莴苣、茄、烟草种子的萌发,植物的开花,动物的繁殖等生命活动,离开信息传递都不能正常进行。2.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这样才能保证种群的繁行。3.资料4中的化学物质能够将几种生物类群联系起来?将烟草、蛾和蛾幼虫的天敌三种生物联系起来。4.烟草释放的化学物质,在白天与夜间是否都使它本身受益?是。5.请根据这些资料,总结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信息传递对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练习与应用一、概念检测1.*鼬(俗称“*鼠狼”)主要捕食鼠类,它们体内有臭腺,在遇到威胁时可排出臭气麻痹敌人,鼠类闻到臭气时往往选择逃离。以下有关解释不合理的是(B)A.释放的臭气是一种化学信息B.这种气味信息只对*鼬有利C.释放臭气有利于*鼬躲避危险D.臭气作为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2.“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经?国风》),燕子表达的是哪一类信息?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二、拓展应用机场附近的鸟类严重危害飞行安全,因此有必要进行人工驱鸟。请将以下人工驱鸟的措施按原理进行归类。①播放鸟类天敌的鸣叫声,②放置无公害的驱鸟剂,③燃放爆竹,④使用激光,⑤架设煤气炮(模拟猜枪的响声和火光),⑥布设鸟类害怕的图案,⑦声光威吓(将爆竹、猎枪声、激光、驱鸟火焰等方法结合),⑧遥控航模模拟天敌。上述方法利用物理信息的有,利用化学信息的有,利用行为信息的有。煤气炮利用物理信息有①③④⑤⑥⑦⑧;利用化学信息有②;利用行为信息的有⑧。第3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问题探讨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传入我国后,先是在云南疯长蔓延,现已扩散至广西、贵州、四川等多个省份,对当地林木、牧草和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在《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名列榜首。讨论1.紫茎泽兰在原产地没有大肆繁殖,为什么在入侵地可以疯长蔓延?紫茎泽兰的繁殖和适应能力很强,在入侵地没有天敌等因素的制约。2.我国曾引入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泽兰实蝇来防治紫茎泽兰。泽兰实蝇也是一种外来生物,对这种方法,你怎么看?泽兰实蝇可以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但是泽兰实蝇是一种外来物种,也有可能影响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因此在释放泽兰实蝇之前,应做好相关研究,如泽兰实蝇的生物安全性研究,野外如何布点释放泽兰实蝇,定点释放的虫量应当为多少,等等。即在确保利用泽兰实蝇的安全性后,再利用它进行防治。二思考?讨论1讨论1.小组合作,尝试用文字、线框、箭头等符号,简要描绘上述两个例子中的负反馈调节过程。下图为草地上草、兔、狼之间负反馈调节过程的示意图。采用其他呈现方式也是可以的。2.利用本章第1节图3-4(第52页),以图中的蛙、蛇或其他动物为例,描绘该种动物数量增长或减少时,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讨论反馈调节是否发挥了作用。下图以“草→昆虫→蜘蛛→捕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为主,分析蛙数量变化时生态系统因为反馈调节可能发生的变化(部分)。如果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则蛙数量变化导致的反馈调节过程是很复杂的。三旁栏思考题1在个体水平稳态的维持上,有没有类似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情况?人体在遇到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这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相似;人体也有恢复稳态的机制和趋势,在大病初愈时,有些功能需要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与恢复力稳定性相似。四旁栏思考题2想一想,研究不同生态系统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存在的差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有什么意义?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差异,合理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干扰不能超过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范围;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差异,合理确定保护对策,如采取封育措施,补充相应的物质、能量,修补生态系统的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五思考?讨论2讨论1.结合上述信息,并查阅有关资料,与小组同学讨论提高人工校树林稳定性的措施。讨论时,应重点考虑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并兼顾人工林的经济效益与当地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从提高人工桉树林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等角度检索和阅读相关研究文献,根据科学研究结果提出科学的、有效的措施。例如,从考虑经济效益的角度,可以混种其他树种,如相思树,或间种西瓜、山毛豆等其他经济作物;从保持土壤肥力的角度,可以在土壤中接种固氮菌株、根际菌株等。2.按上述思路,选择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态系统,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过程中新形成的森林、草原、湖泊生态系统,城市建设中兴建的森林公园或湿地生态系统,查阅资料,设计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案。略。练习与应用一、概念检测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2)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度不同。(√)2.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D)A.封山育林控制了物质循环B.延长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C.增加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数量D.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3.天然森林很少发生的松毛虫虫害,却经常发生在人工马尾松林中,合理的解释是(C)A.马尾松对松毛虫抵抗力差B.人工林内松毛虫繁殖能力强C.人工林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D.当地气候适于松毛虫的生长和繁殖二、拓展应用某江南水乡小城,曾经是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怡人景象。几百年来,当地百姓在河流上游淘米洗菜,在下游洗澡洗衣,河水的水质一直保持良好。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水质恶化。20世纪90年代,当地采取措施对工业废水排放进行控制,同时将河道支流很多入水口封闭以减少污水流入,河道内水量减少、河水流速降低,水质仍然较差。请基于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回答以下问题。1.当地百姓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为什么河水仍能保持清澈?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当河水受到轻微污染(如淘米洗菜、洗澡洗衣等)时,河水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因此河水仍能保持清澈。2.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以后,为什么会引起水质急剧下降?20世纪90年代采取的措施没有明显效果,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水中,破坏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河水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会形成污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由于污染严重,尽管采取了治理措施,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仍然不足以消除污染物,因此水质仍然较差。3.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该地河流水质?从治理已有污染的角度,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治理,如机械除藻、底泥疏浚、在某些区段人工増氧、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染物、利用水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等。从管理的角度,应禁止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或污水、废水必须经严格处理才能排放;加强人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执法检査;等等。探究?实践讨论1.实验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哪些?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要有水、无机盐、空气、光等非生物因素。2.生态缸经过多长时间后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3.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有无变化?如有,是怎样变化的?4.在生态缸中,最后留下来的生物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分别起什么作用?略。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和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3.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4.毛竹与榜树、苦楮等阔叶树形成的混交林,其稳定性比毛竹纯林的高。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毛竹纯林易发生病虫害B.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高C.混交林中食物网更复杂D.混交林中能量可循环利用二、非选择题1.将以下概念之间的关系分别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2.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冋答下列问题。(1)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在该河流的BC段上,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3.棉铃虫是棉田常见的害虫,喷洒高效农药可以迅速杀死棉铃虫,但同时也会杀死棉铃虫的天敌,并造成环境污染。如果放养棉铃虫的天敌——赤眼蜂,虽然不能彻底消灭棉铃虫,但是能将它们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哪一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4.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是这样起作用的吗?在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吗?试举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复习与提高答案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C)A.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3.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B)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4.毛竹与榜树、苦楮等阔叶树形成的混交林,其稳定性比毛竹纯林的高。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D)A.毛竹纯林易发生病虫害B.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高C.混交林中食物网更复杂D.混交林中能量可循环利用二、非选择题1.将以下概念之间的关系分别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举例如下。2.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冋答下列问题。(1)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2)在该河流的BC段上,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3)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3.棉铃虫是棉田常见的害虫,喷洒高效农药可以迅速杀死棉铃虫,但同时也会杀死棉铃虫的天敌,并造成环境污染。如果放养棉铃虫的天敌——赤眼蜂,虽然不能彻底消灭棉铃虫,但是能将它们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哪一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放养赤眼蜂。因为喷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爆发。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是这样起作用的吗?在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吗?试举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命有物质性,即生命体都是物质实体,因此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都来自环境,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生命活动会消耗能量,能量驱动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因此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没有能量,生命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可以说什么都不会发生。信息调节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没有信息,生命系统难以维系和运转。例如,如果没有视觉、听觉或嗅觉等方面的信息,捕食者就无法捕获猎物,猎物即使近在咫尺也毫无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了。在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物质、能量、信息都发挥着作用,尽管有细微差别,但大体上是一致的,不论在哪个层次,生命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第4章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问题探讨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旅游,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讨论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人类活动并非一定会破坏环境,要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的实例进行辨析。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出一些他们了解到的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的具体实例;或者教师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旁栏思考题1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养牛和种植蔬菜在排放温室气体方面的差异来思考作答。二思考?讨论1讨论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辩证地分析。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等。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思考?讨论2讨论1.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对环境问题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来讨论,如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雾、沙尘暴、酸雨等。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息息相关,例如,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绿色出行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可从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节能减排的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的角度来谈。2.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等。旁栏思考题2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参见本节背景资料。四思维训练使农作物滅产不一定要“*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不*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练习与应用一、概念检测1.我们既要
  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直接价值
  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间接价值
  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潜在价值
  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木工用的锯
  
  
  
  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
  
  
  
  某种不知名昆虫二、拓展应用1.秦岭位于我国南北区域分界线,这里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生活着大熊猫等珍稀生物。我国已在秦岭建立2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几十处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这些保护区分属不同地区和部门管理,不利于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例如,由于受到道路、农田及村民砍柴等的干扰,秦岭地区的大熊猫被分割成几个局域种群,个别局域种群极小。年,有关部门决定统筹规划、建设秦岭国家公园。(1)已经建立了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什么还要建设保护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对大熊猫进行就地保护的措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2)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的延续,为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将原本分割的区域连成片?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可以促进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保护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物种的延续。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区域的关系,要从整体入手做好全局性的规划,从区域入手抓好具体保护措施的落实。从*府管理层面,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行统筹规范。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严格禁止工业开发项目,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保护区法规建设,减少人为干扰破坏;对居民进行适当补贴,帮助居民利用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态友好的产业,以减轻居民生活对资源和环境的索取;加强科学研究和巡护监测,准确掌握栖息地的变化规律;等等。(3)有人说,国家公园建设的最大瓶颈是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和利益冲突的严重性。请说说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议题必须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思考,切忌用简单的线性因果思维方式去处理。国家公园的建设需要多部门的协调管理,需要地方*府的配合和支持,这决定了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建设国家公园有可能要关闭一些粗放型的工业开发项目,短期内可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会造成建设阻力大,建成后管理漏洞多等问题。年9月26日,我国发布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指出国家公园由国家确立并主导管理;建立健全*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加大财*支持力度,广泛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该方案还提出了具体措施,这将有效解决国家公园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在有些地方,某些人喜欢通过“放生”来表示自己有爱心,他们从市场上买来动物,放归自然环境。放生的动物中,有些不是本地物种。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做法?(1)有些放生的动物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甚至成为入侵物种;(2)放生的动物不适合当地环境,或者放生的方式不当,都会导致放生的动物死亡;(3)将购买的动物放生,只是形式上的彰显爱心,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动物的作用,还可能助长对该动物的猎捕。第4章第3节生态工程第1小节一问题探讨在年北京奧运会的筹办过程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一个重要建设项目公园所在地原来主要是普通村落和农田。年招标设计,年开工建设,年建成。公园建设坚持“绿色奥运”的理念,充分利用了原有地貌和植被,采用了营造近自然林系统、废物资源循环利用等多项生态技术。例如,公园的水系建设采用了雨水收集、污水利用、中水净化、智能化灌溉和生态防渗等环保技术。讨论1.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也可以演替为森林,为什么还要人工造林呢?弃耕的农田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为森林需要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利用生态工程原理进行人工造林,可以缩短建设周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生态效益。2.为什么要先做森林公园的整体设计再开工呢?建设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涉及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建设成本较高,在开工前做好整体设计可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也可以有效控制建设成本和后续维护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生态效益。3.公园建设为什么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貌和植被,营造近自然林系统呢?生态工程的建设要顺应自然,即合乎自然规律。自然的地貌和植被,是自然选择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充分利用原有的地貌和植被有利于该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会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第1小节二旁栏思考题1有人说,过度从土地索取导致土地退化,是有些古文明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发展没有出现这一问题,这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条件之一。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查找资料,对这一观点作出评析。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等地居民毁林造田,使那里成为不毛之地。而中华文明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和“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等生态伦理的指导下,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旁栏思考题2从协调原理出发,想一想,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我国西部地区缺雨干早,土壤较为贫瘠,应该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树种,如沙棘、山杏、刺槐、小叶锦鸡儿等。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三思考?讨论1讨论1.尝试画出桑基鱼塘中的食物链。桑树→蚕;甘蔗→人;甘蔗→猪→人;虽然用蚕沙喂鱼,但池塘中还可能存在如下食物链:浮游植物→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2.桑基鱼塘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基本原理?自生:桑基鱼塘中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实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了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循环:“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维持着高效的物质循环。协调:所选择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了协调和平衡,例如,桑和甘蔗适应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桑叶饲蚕,利用了种间关系,但养殖的蚕的数量没有多到危及桑的存活;等等。整体:桑基鱼塘在设计时,陆地与水面配比合理,各组分的搭配与比例适当,结构有序,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桑基鱼塘将原本割裂的生产系统优化组合,能够发展多种经营,为农民创造收入,是结构优化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3.当桑叶价格高,卖桑叶比卖鱼更合算时,当地农民会将蚕沙用作桑树的肥料,而不是喂鱼。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工程除了要考虑生态学、工程学原理,还需要
  
  
  
  
  
   。由最原始、最简单的生命进化而来,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练习与应用(二)一、概念检测1.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1)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2)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原理是一样的,各地均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3)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4)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需要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2.年,我国农业部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其中要求提高农作物秸杆的利用率。下列对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当的是(C)A.过腹还田B.青贮、氨化处理C.田间焚烧,留灰做底肥D.利用作物秸秆培养蚯蚓二、拓展应用莱茵河是欧洲大陆的一条大河,流经多个国家,曾是流域内几千万人的饮用水水源,也是鲑鱼等洄游性鱼的洄游河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捕捞、河道的渠化、工业污水的排放、繁忙的内河航运等人类活动导致莱茵河的水质严重恶化,因河道裁弯取宜,鱼类洒游受阻等问题日趋严重。(1)针对上述问题,列举莱茵河的治理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过度捕捞、河道的渠化、工业污水的排放、繁忙的内河航运等人类活动带来的水质严重恶化等问题。要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流域内的污水排放并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拆除不合理的航道、灌溉和防洪工程;保护植被、加强绿化、恢复生态;保护洄游鱼类、保护鱼类产卵场、控制鱼类捕捞量;等等。(2)莱茵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和沿河国家于年提出了重塑莱茵河的生态修复计划,查阅资料,了解该计划的设计思路。(3)查阅最新进展,了解莱茵河的生态现状。查阅资料后进行讨论交流。(4)谈谈莱茵河治理给你的启发。合理即可。提示一方面可以从人们对污染治理的观念转变,制订科学的治理方案,加强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等角度来谈;另一方面可以将菜茵河的治理与我国在河流治理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5)你家乡附近的河流是否也出现20世纪莱茵河遇到的问题?能否借鉴莱茵河治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你的想法。可查阅资料,走访当地居民,咨询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进行交流。第4章复习和提高试题以及答案复习与提高一、选择题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A.生物种类多样性B.生态环境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遗传(基因)多样性2.城市生态工程是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下列措施,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A.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B.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C.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D.用法律手段禁止汽车上路,严禁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3.本章章首页所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被盛赞为江河一森林一村寨一梯田四位一体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在这里,山顶是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山坡上是层层梯田;半山腰上建有村寨;山脚下有江河。近些年来,哈尼梯田部分地区试行稻一鱼一鸭生态种养模式,将种稻、养鱼、养鸭相结合,取得显著经济效益。(1)维持哈尼梯田这一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A.层层的梯田B.山顶的森林C.半山腰的村寨D.山脚下的江河(2)稻一鱼一鸭生态种养模式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因是()A.当地日照充足B.当地土壤条件好C.物质分层分级利用D.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二、非选择题1.0年2月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草案)》。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为什么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2.有的科学家说,人类总是如下图所示,依靠科技的进步,使自身更加适应环境。然而,人口也会随之明显增长,并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如消耗更多的资源、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你认为人口、科技进步和资源与环境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3.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1)请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柱形图,横轴表示每类动物受威胁的原因,纵轴表示数值。(2)分析这两类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学完“生物与环境”模块,你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哪些体会和见解?复习与提高答案一、选择题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D)A.生物种类多样性B.生态环境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遗传(基因)多样性2.城市生态工程是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下列措施,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D)A.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B.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C.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D.用法律手段禁止汽车上路,严禁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3.本章章首页所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被盛赞为江河一森林一村寨一梯田四位一体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在这里,山顶是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山坡上是层层梯田;半山腰上建有村寨;山脚下有江河。近些年来,哈尼梯田部分地区试行稻一鱼一鸭生态种养模式,将种稻、养鱼、养鸭相结合,取得显著经济效益。(1)维持哈尼梯田这一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B)A.层层的梯田B.山顶的森林C.半山腰的村寨D.山脚下的江河(2)稻一鱼一鸭生态种养模式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因是(C)A.当地日照充足B.当地土壤条件好C.物质分层分级利用D.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二、非选择题1.0年2月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草案)》。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为什么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1)野生动物可能携带能够感染人的寄生虫、细菌、病*等病原体,在猎捕、宰杀、加工、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过程中,病原体会发生扩散、传播,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2)每种生物在自然界中都有其地位与作用,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可以有效阻止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猎捕,从而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人和动物都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善待野生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2.有的科学家说,人类总是如下图所示,依靠科技的进步,使自身更加适应环境。然而,人口也会随之明显增长,并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如消耗更多的资源、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你认为人口、科技进步和资源与环境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不认同。世界近几百年来人口过快增长与科技进步有一定关系,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在许多人口增长控制得比较好、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资源和环境状况正在朝着好的方向转化,因此不能笼统地认同这种观点。人口、科技进步、资源与环境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科技进步特别是农业科技进步可以使地球养活更多的人口,但科技进步并不一定导致人口猛增,有些科技发达的国家甚至出现人口下降的趋势;应用先进科技可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绿色能源和防治污染。因此,人类不仅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还要大力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教育。此外,各国还要加强有关的法制建设和国际合作,使全球人口增长得到合理的控制,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态环境不再遭到破坏并且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总之,人类应当坚持走一条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3.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1)请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柱形图,横轴表示每类动物受威胁的原因,纵轴表示数值。(2)分析这两类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和偷猎;鸟类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4.学完“生物与环境”模块,你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哪些体会和见解?请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来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