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张积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学术编辑与现代文学文化传播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张仲实研究。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现代传播》《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文史哲》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编著十余部。论文著作曾获陕西省*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多项。主编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期刊资助。个人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陕西省新闻出行业先进工作者等。一个经济学家的西部书写(上)
——抗战时期张仲实《伊犁行记》初探
张积玉内容提要:*学院学生暑期赴伊犁工作团是*大学校史乃至*抗战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光辉一页。张仲实写于年的《伊犁行记》(简称《行记》),完整、真实地记录了*学院学生暑期工作团赴伊犁进行抗战宣传及社会考察调研活动的全过程,具体、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末伊犁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现状和民风民俗。从《行记》中不仅可以了解工作团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宣传工作,尤其是各族师生满腔热情投身抗战的忘我的工作精神,而且也可以看到*各民族人民努力发展经济、建设抗日大后方的情怀。《行记》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和独特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张仲实;《伊犁行记》;*学院学生暑期工作团;*大学校史;*抗战史
一引言
年夏季,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时任*学院院长杜重远为团长,著名社会科学家、时任*学院*治经济系主任、*文化协会副委员长张仲实为副团长的*学院学生暑期工作团①,赴伊犁进行抗战宣传和社会调查,自7月17日从迪化(今乌鲁木齐)出发,至8月13日返回迪化,8月15日举办晚会并总结工作团工作,历时28天,先后在伊犁区十多县地开展工作。张仲实创作于同年8月的《伊犁行记》(以下简称《行记》;以下本文凡引《行记》,均不再注),逐日完整地记录了该工作团活动的详尽情况。《行记》既是工作团的工作日志,也是一篇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日记体行记文学作品,多角度地反映了作为经济学家的张仲实以独特的眼光对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观察和认识,具有不可多得的珍贵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文学价值。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相关资料的阙如,有关此次工作团活动的真实、全面情况,一直鲜为人们所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有个别报刊文章及*大学校史等对此次活动有所介绍,但所述均极简要,且说法不一,并存在史实上的某些错讹。有鉴于此,本文拟对作为张仲实写作于当时的《伊犁行记》分五个部分作一初步探讨,旨在全面解读《行记》的丰富内涵,以求还原历史真貌,从而为更好地认识*的昨天、今天,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图1张仲实《伊犁行记》手稿首页
说明:该稿脱稿于年8月,*学院赴伊工作团工作结束之时。年,作者对原稿作了删节,本拟在《新华月报》发表,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刊出。此稿已收入中央编译局文库之一《张仲实文集》(十二卷本)第3卷,中央编译出版社年版。
二工作团行程简述
谈到*学院学生暑期工作团的行程,以往仅有一篇回忆及几篇相关研究文章讲到,均十分笼统、模糊,以致连出发的日期、结束工作返回迪化的时间,都有几种不同的错讹的说法,更不要说有全部行程的完整、具体的文字记述。《行记》以日记体的形式,逐日记下了工作团从出发起每天的活动,准确、清楚地叙写了从迪化启程的具体日期、时分,以及下一站到达的目的地及其日期、时分,而对于路途发生过什么,经历了什么,到达目的地后的吃住行及其他活动事项,无不有详尽的记述甚至细节性的描写。实属十分珍贵,值得认真挖掘整理。
*学院学生暑期工作团计有各族学生人②,按工作项目分为话剧、讲演、壁报、漫画、标语、歌咏、社会经济调查、文化调查及总务、秘书处等若干组。其工作的主要区域是伊犁地区,从出发到结束总计四个星期。其行程先是7月17日从迪化(乌鲁木齐)出发,沿途经过了呼图壁、绥来、乌苏、精河、三台、新二台、绥定到达伊宁。重点在伊宁开展工作14天,然后依次在绥定、惠远、新二台、精河、乌苏、独山子、绥来、呼图壁等地展开抗战宣传、考察调研。最后于8月13日返回迪化,并于8月15日晚间为迪化区小学教师暑期讲习会学员及各机关工作人员举办晚会,在会上工作团负责人总结报告了工作,从而结束了此次伊犁之行的全部活动。
仔细梳理《行记》,可以清楚了解*学院暑期工作团的具体行程。
7月17日,上午11时从迪化出发,下午1时到达呼图壁;下午3时30分从呼图壁出发,当日下午5时50分到达绥来县,住县立女子小学。杜重远、张仲实两先生抽空考察了全城。
7月18日,为赶路,晨3时起床,5时从绥来出发,中午12时到达乌苏,该县县长及各机关和法团负责人,以及数十名学生在东门外排队欢迎;全城贴满标语,悬挂国旗,气氛热烈。饭后由县长引导,考察了全城。晚8点从乌苏出发。
7月19日,由于汽车故障,修车耽误3小时,迟于19日上午10时到达精河;下午5时30分再由精河出发,午夜12时30分赶到三台。
7月20日,晨5时起床,5时30分由三台出发,7时30分到达新二台;下午1时30分由新二台出发,下午5时到达绥定。全城悬挂国旗,县长及各机关、各法团负责人,并维、汉两族数十名学生列队在道路两旁欢迎。在绥定稍作休整后,于下午6时整再出发去伊宁。在出绥定20里,遇伊犁区警备司令兼行*长姚雄率伊宁各机关法团二十余人,等候迎接。到伊宁后,住伊宁中学。
7月21日—8月2日,在伊宁开展各种抗战宣传活动及调研、考察工作,共计两星期时间。
8月3日,告别伊宁,当晚抵达绥定,同学住绥定电灯公司。
8月4日,一部分同学在绥定当地作街头宣传,另有一部分同学赴惠远开展工作。
8月5日,上午11时由绥定踏上归程,下午4时到达新二台。晚工作团举行生活检讨大会,实行自我批评,直至夜间12时结束。
8月6日,晨7时半由新二台出发,12时30分到达精河。由于该县“各界坚留”,在此地停留两日。
8月7日,晚间,在工作团举办的晚会及演讲会结束后,于12时连夜出发去乌苏。
8月8日,晨6时到达乌苏,住县立第一小学和女子小学内,晚间召开民众晚会。
8月9日,白天同学仍上街开展工作,晚间举办民众晚会及讲演。
8月10日,晨8时,由乌苏出发,赴独山子石油厂参观。下午该厂召开全厂工人大会,作学术讲演;晚间举办民众晚会。
8月11日,早晨7时由独山子出发,12时到达绥来。下午同学分队作街头工作,晚间工作团举办民众晚会。
8月12日,于早晨告别绥来,往呼图壁。在呼图壁,县长及各机关、各法团负责人十分热情。白天同学作街头宣传,晚间举办民众晚会及讲演。
8月13日,晨7时由呼图壁出发,11时回到迪化。
8月15日,晚间在迪化督署西大楼举行晚会,并总结工作团工作,由此暑期工作团工作宣告结束。
按照《行记》的总结,此次暑期工作,“从出发到结束,正好四个星期。”而按照《*大学校史》的说法,“历时一月之久,走了八个县,行程多公里。”③显然,后者的说法是错误的。
图2年*学院学生暑期赴伊工作团行程路线
三一九三九年伊犁区各地历史地理及经济社会状况④
《行记》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对20世纪30年代*伊犁区各地历史地理及经济社会状况作了细致而真实的记述。据《行记》所记,工作团每到一地,张仲实都要按他多年办刊、办出版社的习惯,以一个经济学者的独有视角,或实地调查研究、或搜集官方资料,尽力对所到之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及经济、社会状况广加搜罗,在《行记》中予以充分反映。由于此前类似资料的空缺,本文特按工作团活动的行程,逐一对《行记》所记当年伊犁区各地状况作一梳理、概述,这或许会对研究20世纪30年代*历史地理及经济社会有所帮助。
呼图壁:是工作团离开迪化后第一个到达的地方。该县年改升为县。全县人口人,其中汉族人,哈族人,维族人,回族人,蒙族人;县城居民人,商业集中在南关。县城不大,城墙多已倾颓。全县农田余斛(作者按:*习惯,田地不以亩计算,而以所下的种籽斛数计算),其中水田约余斛。灌溉的水源,全靠山上雪水。县城附近为黑土壤,田禾繁茂。全县有马匹,牛头,羊只。
呼图壁县有金矿、煤矿,但尚未开采;无手工业可言。
文化教育状况:有初级小学8所,学生名,其中女生名。另有25人在省会迪化大中学校上学。
绥来县:县城为前清乾隆时所筑,分南北中三城。北城与中城已打成一片,中城与南城之间尚有一堵墙。南城为机关,中城为商业区域,北城多为维族居住。三城连在一起,四周之大,在*可说是第一,显示了此地过去的重要。年,马仲英部下一股,曾攻陷此城,南城和中城房屋十之八九被烧毁。县府亦被烧毁,当时只能借一小店办公,“残破得实在可怜”。全县居民人,其中县城居民人。因历史关系,居民中以汉族为最多,计达人,其次哈族人,维族人,回族人,归化族人(即俄罗斯族,民国时期称加入中国籍的俄罗斯人为归化族——笔者注),蒙族54人。汉族大半为*流后裔,故男多于女,平均3个男性,只有一个女性。全县农田斛,内中水田斛,灌溉水源为雪水及泉水。土地分配:计地主约2%,佃农约10%,自耕农78%,贫农约10%。全县有马匹,牛头,羊只。该县县城附近土地肥沃,出产繁多。五谷如小麦、稻子、胡麻、豌豆、高粱、芝麻、大麦、苞谷、谷子等,瓜果如西瓜、葡萄、苹果等。民间有“金绥来银奇台”之说,其富庶可见一斑。该县手工业有制蓆、打绳、做毡及毡筒等业。
文化教育较发达:有初级小学12所,学生名,其中女生名;高级小学1所,学生64名,其中女生8名。此外,有民众学校7所,学生名,其中女性60人。在省会迪化大中学校上学者多人。汉、维、哈、回四族,都已成立文化促进分会。
乌苏:全县人口17人,其中汉族人,维族人,哈族人,蒙族人,回族人,归化族45人。县城人口人。城内多为学校及机关,住户仅有数家。南门及西门,完全堵塞,商店在北关。全县农田折成亩数,计亩,全为水田,水源为河水及泉水。另外,尚有可耕地1万余亩,但因无水无法开垦。农民十分之三为佃农。全县牲畜,计有马匹,牛头,羊只。
乌苏县物产,计农业方面有米、麦、苞谷、高粱、苜蓿、胡麻、芝麻、*豆等;矿产方面有石油、金矿及煤炭;此外,尚出鹿茸、狐皮、獭皮等。
文化教育:有高级小学两所,学生59名;初级小学10所,学生3人,其中女生人。此外,有民众学校16所,学生名。在省会迪化大中学校上学者42人。汉、维、哈、回、蒙等族,都已成立文化促进分会。
精河:县城地势低下,四周都是戈壁,白天酷热异常。县城很小,居民及商店全在东关。全县人口人,县城人口人。全县人口中,汉族人,哈族人,维族人,蒙族人,回族42人,归化族27人。哈、蒙两族主要在山中,以游牧为业。
精河特产为食盐。盐池在县城东北30里处,长宽各十余里,“产量极丰”,且盐质很好。不用火熬,也不用日晒,只是在地上凿一小池,清水溢出,盐浸水底,只需用耙捞出,即可运销。此地的食盐,因交通不便,销售地区有限,未能大量开发。每年运销绥定、伊宁等地仅至石,每石斤,每斤售价不到5厘。据精河运销局长介绍,此地食盐主要是喂牲畜——牛、马、羊;因气候关系,新省牲畜,如不吃此盐,“不但不发肥,而且在冬季要死掉的”。因此故,牧民每隔两三周,必须把盐撒在草地上,让牛、马、羊大吃一顿。如不喂牲畜,这里的盐销路更成问题。
三台:位于赛里木湖东南角,居民四五家,住土屋草舍,矮小低下。
新二台:此地设有招待处,有新造苏联式木屋数十间,设备齐全,有小规模水力发电站。从前仅有官设旅店两家,此时俨然一小城市。据作者通过维族同学翻译,访谈附近居民二十几人,交流两小时所知:新二台计有住户七八家,住所有毡幕(蒙古包),有地洞,条件十分“卑陋”。居民中有哈族,也有克尔格斯族。作者通过同学翻译,在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先从生活谈起,渐渐说到全国抗战形势,以及他们应当从事耕种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问题。“他们听了很觉新奇,极其高兴,告别时连声称谢不止。”
绥定:过去为伊犁府首善之区,汉人较多,商业发达。从前平津货物,首先发至此地,然后再转发全疆各地。县城规模广大,房屋建筑整齐,尤其几所会馆和庙宇的房舍,更其宏丽。汉人多住在城内,维族多住在北关,店铺多在南关和南大街。全县人口人,其中城市居民人。按民族成分来分,全县人口中计汉族人,维族人,哈族人,回族人,归化族人,锡伯族人,蒙族人。该县特产出贝母、紫草,从前运销内地,年以来已停止。全县耕地共有亩,其中开垦者亩。农民中以佃农与贫农占多数。县内有小学校18处,学生名,其中高级小学生名,初级小学生名。以性别分,学生总数中,女生有名;以民族别之,汉族名,维族名,回族名,哈族名,归化族名。
绥定县城附近,树木极多,苍郁翠绿,宛如江南。树木多为杨树,高达四五丈,显示伊犁区与迪化一带的不同。
伊犁:为一区域名称,因本区域内有伊犁河一条,故名。前清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部后,在伊犁河北岸,分建九城,设一将*管辖。九城即惠远、绥定、宁远(后改为伊宁)、拱宸、广仁、瞻德、塔勒其、惠宁、熙春。当时绥定为伊犁府附郭首县,惠远为将*驻在地。辛亥革命后,裁撤伊犁府,改设绥定、伊宁(即旧时宁远城)、霍尔果斯(即旧时拱辰城)三县。在*事方面改设镇守使,仍驻惠远城。20世纪30年代设伊犁区,共辖八县,即伊宁、绥定、霍尔果斯、巩留、巩哈、特克斯、博乐、精河;又有三个设治局,即温泉、河南、昭苏。区设行*长,管理本区行*事宜。在*事方面,设伊犁区警备司令部,管理本区国防和治安事宜。年以前,伊犁区行*长公署即移设伊宁,但伊犁区警备司令部仍在惠远。而后司令部也移至伊宁。故当时的伊宁已成为伊犁区*治和*事的中心,而惠远则日渐衰落。《行记》分析指出:“惠远衰落的原因,是因为水太缺乏,而伊宁的优点,则是水量充足,居民众多”。
伊宁市:街道宽广,建筑整齐,旧有城墙,业已拆掉,改为马路。旧时城内及关外所有旧有窄狭街道,也正在拆除放宽中。西区“新城”一带,马路十分整齐,路的两旁,树木都是一样粗一样高,房屋都是一个式样,各十字街口都差不多。除汉族外这里的其他各族居民,都喜欢音乐,晚上可听到差不多每家都有乐声。因与苏联接近和居民中各少数民族众多的关系,生活方式,如澡堂、门面、建筑,屋内陈设,招待客人,大体都欧化。一般妇女的装饰,也很入时。每年夏季,各族居民,都有入山避暑的习惯。
伊宁人口共计人,乡村居民仅人。以民族分之,计汉族16人,维族人,塔族人,哈族人,回族人,归化族人,乌兹别克族人,克尔克斯族人,满族人,锡伯族人,蒙族人,索伦族7人,塔塔尔族人。以职业分别,汉族多业商;维族一部分业商,一部分业农;满、回、锡、索等族,多业农;哈、蒙、克族等多业游牧;归、塔、乌等族工农商都有。全县耕地有19亩,其中开垦者仅30亩。全县牲畜计牛头,马匹,羊805只。
伊宁市工商业及文化教育十分发达,全市大小商号共有家,大小工业共家。工业中规模较大者,除工作团参观的电灯公司、面粉公司、锯板厂、啤酒厂及救济院等几家外,还有皮革厂和铁厂。皮革厂开办于年,有工人85人,每日可制皮张,动力马力,有熟皮、压皮、刮皮、磨光、压花纹等机八架。铁厂系于年创办,主要出品为农具,工人仅八九人。文化教育方面,这里有初级中学两所,一为公立,各族均收;一为归化文化促进会所办。此外,各族也都有文化促进会的组织。
20世纪30年代的伊宁市,既是伊犁区的*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教育的中心。工作团重点考察了城内十数个机关单位及工厂果园等,具体详情如下。
司令部原为帝俄时代道胜银行的地址,十月革命后,才由苏联*府交还中国。占地阔广,建筑宏丽,院内杨树参天,花草遍地,有鱼池,有游泳池,并自设电话厂和发电厂。伊犁区行*长公署也设于此。
医院为没收的逆产,建筑漂亮、整洁,分设内科、外科及产科,设施十分完备,有病床个。据说,平均每日到该院去诊治者有多人,仅年1月1日起到6月底,半年间入院的产妇就有人之多。此外,该院尚有很大的花园和运动场,供病人之用。
电灯厂和面粉厂,两厂共有两架发动机且设在一起,每架能力为启罗瓦特,一为照明之用,一为磨面之用。电灯厂成立于年6月,主要解决全市照明,尚少用作工业动力;全城装置电灯共有多只。面粉厂创办于年5月,为五层大厦,机器两座,从清洁麦粒起,到制成面粉装袋止,全流程都是机械化的。每昼夜可加工小麦30吨。两厂有矗立云际的烟囱,高大美丽的大厦。电灯厂和面粉厂,为伊犁实业公司所办。该公司系股份性质,资本为万元,实收680元。伊犁实业公司所经营的企业范围很广,除上述两厂外,还有皮毛部、羊肠部、转运部、煤矿、牲畜、栈房、砖窑、商店及汽车部。皮毛、羊肠部的营业,是收买羊毛、皮张及羊肠,运销国外,年上半年营业总额约为40万元;转运部的营业,是承运货物;牲畜计有羊1万只,牛头;砖窑有3座;汽车有16辆,专驶行迪伊线;煤矿有工人30名,每昼夜可采煤普得;商店1处,类似百货商店,为伊宁规模最大的一家。
啤酒厂为归国侨胞所经营,系股份性质,资本仅千余元,工人13名,有25马力机器一座。每周出品为10瓶,可满足伊犁区市场的需要。该厂附设门市部,类似上海的咖啡馆,出品质量不错,上等每瓶仅售1角2分5厘,一般被当作汽水大喝特喝。
救济院收容无家可归的老弱残疾多人,内中有汉族、维族、归化族、回族、塔塔尔族,各族饮食起居,都打成一片。设备齐全卫生,有饭堂,有沐浴室,有小花园。
锯板厂建在伊犁河岸上,原料采伐自伊犁河上游山中,由水流漂运下来。营业主要为锯板,有锯木机大小两架,自备30马力马达一台,工人16名,每日可锯木头根,制板块。该厂亦为股份性质,经理为维商沙杜瓦拉第。
文化方面,伊宁有中国旧戏的两个演出剧团:一为新民剧团,一为文化舞台;后者新建舞台一处,该舞台为中西合璧式,两层楼,前低后高,符合舞台建筑原理,平常可容千余人。为庆祝7月30日舞台开幕,该台尚演出了《黑风帕》《托孤》《放曹操》三剧,观者颇众,内有不少维族群众。
城外太和园(苹果园),在城北,规模很大,占地约有五六十亩,四周杨树参天。园内牡丹盛开,花朵有如碗大,分白、红两种,极为美观。苹果树不下千株,每株都结果累累,将树枝压的向下垂着。有的树上的苹果呈白的,有的是红的,举目四望,红白相间,景致极佳。每株树下,都落下果实一厚层,白白腐烂了。此外,该园尚有好多葡萄架,也结实繁密。伊犁河流域,不论在*境内,或在苏联境内,都盛产苹果,而且果实硕大,味极脆香。在苏联境内,出产最多者,要算阿拉木图,阿拉木图意译就是“苹果之父”的意思。在*境内,出产最多者首推伊宁。但是一因交通不便,运销外地不易,二因不知新的收藏方法,故在成熟时期价格暴跌。果园批发,大概四五百枚仅值1元,在市上零售,每枚1分,而运到迪化,每枚可售5角。
伊犁河由苏联境内巴勒哈什湖起,可通航到惠远为止。河岸距城十五里,沿途尽为荒地。由码头至伊宁、惠远及绥定,都有公路可通。伊犁河的航船,多为旧式拖船,可载重量达吨,由一火轮拖拽。这儿所谓码头,仅有货栈两三处,并无居民。伊犁河水流颇急,河面宽度,似如*浦江。两岸草滩,都可开垦成稻田,然当时却“还被芦苇占据着”。
惠远:“距绥定20里,过去曾为伊犁*事*治的中心,繁华奢侈,为塞外第一,有‘小北京’之称”。“该城方方正正,高大雄伟。东西南北四条街,都成一条线,正中十字口矗立一座高大的鼓楼。街道的宽大,建筑的整齐,在新省算是第一。”惠远的商业多在北关与东关。城内房屋大半为官衙,全盛时代大小官衙,有72处。而年时这座历史上的名城,已被遗弃。官厅衙署,都已搬走。所有者,仅屯垦委员会、残废*人教养院、公安局分派处及简易师范几个机关单位。屯垦委员会有队员人,全为退伍兵士,耕田有大石;教养院有余人,制造毛毯,出品质量尚佳;公安局仅有警察六七人;简师只有学生百余人。至于居民,也大都移居,剩下的只有六七千人,且城内居民更少。由此,市面极为荒凉,马路两旁房屋,都关着大门,尤其南、西两街,简直看不到人。前镇守使署,有房屋数百间,方砖铺地,整洁宽敞,现只有简师占用三分之一,其余全都空着。该署后面有一花园,看其布置,应费工不少,但树木枯萎,荷池干涸,亭榭倒塌,成了供人叹息的对象。原来惠远有“皇渠”一道,东南自哈什河起,至西北与噶朗河衔接,惠远、绥定一带土地,都赖此渠灌溉。自光绪初年回族⑤暴动以后,此渠颓废,从未修复,因之依赖该渠灌溉的田地,也变得荒芜,而惠远城也随之衰落。自年春季,“新省*府已拔巨款,重修此渠,预定明年全部竣工。渠长一百八十里,完成后,伊犁区可增加水田10余万亩;同时,惠远城也许还可以复兴”。
独山子:位于乌苏东南,石油厂设在山脚下。该厂创办于年,当时凿井11口,只有6口井出油,因油管细,井深仅数十丈,加之经营不得法,故业绩不大卓著。年秋季,苏联石油博士卡雷根来此考察,认为该地“石油藏量丰富,大有开发前景”。于是*当局决定大量开采。当时全厂工人有一千左右。该厂有炼油房、旧有油井、新打凿井架、化验室、铁厂、发电厂、新购机器及自来水厂等。但炼油设备尚为旧式,产量很小,由此决定建造新式大规模炼油厂;当时机件都已运到,不日即可开工。
石油厂的油井在一山谷中,旧有6井是用手汲油的,油管很小,每隔十余分钟汲取一次,刚汲出的原油为*色,并带有水分,倒在缸里,油便浮在水面上,经过地下管道而流入炼油房。内中有一井,油自行喷出,去掉盖子,高达数丈,可见此地油源十分旺盛。新打凿井架已有两座,都在旧井的上面,全是钢轨打成的,矗立云际,它们的雄姿,给戈壁的*非常增色。此种新式钢架,运用新式凿井机,可凿井至一千三四百尺深,而且所安置的油管口径有两公尺,所以,将来此种新式油井一天的出品,为数极为可观。据勘察,该地至少可凿新式油井97口。石油厂内化验室,设备良好,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凿井时所取出的土质和地层,藉以推知油的来源、藏量及品质;该室有学徒10余人,随工程师实习。铁厂规模不大,仅修理机件、配置零件及铸造简单模型。发电厂系供本矿照明及动力之用,燃料即用本矿所出黑油。新购机器,即大口径油管、凿孔机、自来水管及炼油厂所用机件,为数不少。自来水厂建在矿西15里奎屯河岸上。因是油矿所在戈壁滩上,四周除了石油而外,什么都不出,矿厂所需食物、饮水、燃料、木材,甚至建房用泥土和砖头,都要从60里路以外运来,尤其一千左右的工作人员的饮水问题,更其严重。为了解决水的供给问题,该厂才在西奎屯河岸上自筑水厂,用机器将水从几十丈深的谷底抽至谷岸,然后经地下水管道流至厂内。待各项设备工作大体完成,这里石油富源的开发,将呈现喜人的景象。
博乐:年设县,全县人口仅人,内中汉族极少,维族有人,哈族有人,归化族有人。维族多业商、农,哈族全业游牧。全县牲畜,计马3匹,牛头,羊只。
霍尔果斯:全县人口共计人,内中汉族人,哈族人,维族人,回族人,索伦人,塔兰奇16人,归化人。居民职业游牧占百分之六十,农业占百分之三十。全县牲畜,计马5匹,牛头,羊只。
巩留:全县人口人,内中汉族人,维族人,哈族人,回族6人,归化人,蒙族人,克尔克斯人。居民职业主要为农业和游牧。全县牲畜,计马16匹,牛76头,羊只。
特克斯:辖地即特克斯河流域,东西五百余里,南北二三百里,平原旷野,草场丰美,为世界有名牧场。全县人口共人,内中以哈族为主,计有人;其他各族,计汉族人,维族人,克尔克斯人,归化人,回族人,居民职业主要为游牧,计占百分之八十。全县牲畜,计马匹,牛头,羊只。
巩哈:全县人口人,内汉族人,哈族人,维族人,塔兰奇人,锡伯人,归化人,回族人,塔塔尔人。居民职业,游牧占百分之六十。全县有马匹,牛头,羊只。
河南:治局即前清伊犁河南岸锡伯营地,全境居民人,内中锡伯族人,维族9人,哈族人,回族人,蒙族人(原稿此处缺损,疑为蒙族——笔者注)。居民职业,计农民占一半,游牧占40%,全境有马匹,牛头,羊只。
温泉:治局设在赛里木湖北,境内有一温泉,水的温度极高,附近风景非常美丽。全境居民人,内汉族51人,哈族人,蒙族人,维族人。居民职业,百分之八十为游牧。全境牲畜,计马匹,牛54头,羊只。
昭苏:设治局,全境居民共人,内中以哈、蒙两族为主,计哈族有1人,蒙族有人;其他各族不多,计汉族人,维族人,克族人,归化人,回族人,塔兰奇人,塔塔尔70人。居民职业,百分之九十为游牧。全境牲畜计马匹,牛头,羊215只。
伊犁全区居民,共约45万人。该区物产除苹果和牲畜外,矿产和森林也非常丰富。矿产方面,金、银、铅、铜、铁、白金以及煤炭等藏量,都数量巨大。尤其二台的铅矿,哈什河的红铜矿,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当时除金矿以外,其他矿产,还都没有开采。金产方面,官方设有金矿局,管理各地开采事业。全区产金地方,共有14处,内中用旧法开采已有10处,共计开采工人余人,每月产量约余两。林业方面,计巩哈森林面积约有平方里,巩留约有90平方里,霍尔果斯约有平方里,特克斯约有平方里,昭苏约有平方里。所有木材,都是松树。*府设有林业局,专管采伐事业。
由上可以见出,20世纪30年代的伊犁,虽有伊宁市工商业及文化教育尚较发达——全市大小商号多家、大小工业企业多家、房屋建筑和生活方式等透出现代社会气息,独山子石油厂尚似新式大炼油企业外,其他各地大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然依其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这里经济的开发、社会的发展,应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本文系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张仲实文集(十二卷本)”(基金办[]1号)阶段性成果之一;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课题“张仲实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DS)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注释
①*大学《校史》等有关成果认为,时任*学院教务长的郭慎先亦作为副团长(或为领队)参加了暑期工作团活动。但张仲实《伊犁行记》中则未提到。郭先生究竟是否参与了工作团,尚需再作查考。②据*大学校史等的说法,参加暑期工作团的学生有多人。但《行记》中所记为人,其中对各族学生人数都有具体说明:“今年夏季,*学院的一部分师生,利用假期,组织了一个暑期工作团,……参加的学生共有一百二十三人,内中维族二十六人,塔塔尔族三人,回族三人,乌兹别克族两人,满族三人,其余为汉族。”另外,“有省立一中伊犁区暑假回家的学生二十余人”,也与工作团同行,乘了一辆车,如此,工作团“大小车一共有十辆,浩浩荡荡,排了一长串”。由此看来,如果加上省一中的学生,参加工作团的学生总数也不过一百四五十人。所谓多名学生参加了工作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③管守新、罗忆:《*大学校史》,*大学出版社4年版,第73页。
④本部分史料均出自张仲实《伊犁行记》。文中所涉呼图壁、绥来、绥定、伊宁、霍尔果斯、巩留、特克斯、巩哈、温泉、昭苏等地人口总数与各民族人口合计数出现不一致,可能由当时数据源本身不准确或《伊犁行记》作者张仲实写作时笔误等原因造成。文中计量单位上出现的“平方里”疑为当时用法。为保持原作面貌,本文未作处理,敬希读者注意。
⑤此处原文有误,经考证,应为同治三年维族、回族暴动。
(本文原载于《大西北文学与文化》年第二辑)稿约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由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每年两期。《大西北文学与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宗旨,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立足大西北,放眼全国,吸纳研究西部文艺以及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关的优秀论文,努力搭建一个展示最新创造性成果的学术平台,以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本刊设置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文艺前沿观察、大西北文学综论、丝路文学与文化研究、大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大西北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大西北文学与文化历史研究、陕甘宁文艺研究(或延安文学研究)、大西北文艺报刊出版传播研究、西北重要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当代西北作家作品研究、文学陕*研究等。本刊欢迎具有鲜明问题意识,重大理论意义,能体现当下学术水准,反映本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的论文,期待国内外同人踊跃赐稿。
稿件体例规范及要求:
1.来稿须是首发,已发表过的论文不予采用。论文字数0—字。
2.论文在题目后应附上以下信息:
(1)作者简介:姓名、职称(或学位)、研究方向及工作单位。
(2)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并附3—5个关键词。
3.注释格式及规范:
(1)一律采用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号。
(2)中文注释具体格式如下列例子:
例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3年版,第页。
例2:杨静建:《中国西部文学》,《人文杂志》3年第2期。
例3:[英]乔·奥本:《古代思想史》,张益达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67页。
4.来稿请用电子版Word文档,注明联系方式以便联系。
5.审稿周期:一般为三个月,三个月内未收到刊用通知,稿件可以自行处理。纸质的投稿均不退回,请自留底稿。
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寄样刊二册。
本刊
邮编:
邮箱:dxbwxywh
联系人:钟海波李跃力程志*徐翔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编辑部
丨往期推荐
学术活动丨陈子善朱寿桐刘勇《大西北文学与文化》创刊号出版!上林人文社科讲坛第88期朴宰雨:鲁迅百年在韩国学术资讯程国君、李继凯《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入选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好文章
丨《文化视域中的现代丝路文学》(李继凯荀羽琨王爱红等著)
丨《美学与心理视域中的晚年孙犁》(阎庆生著)
学术撷英姜彩燕曹苑苑丨“五四”前后新文化在陕西的接受与传播
郑莉丨郑伯奇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和革命活动
孙旭丨郑伯奇小说论
上林工作室
第期
责任编辑/宋甜甜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主编/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本号获取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