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新结构经济学何以谓“新”?
发展经济学大体经历了这样三阶段的演变: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于特定时期的经济增长需要而兴起了发展经济学,罗森斯坦罗丹、缪尔达尔、赫希曼、普雷维什、辛格、纳克斯以及刘易斯等开创者都强调,由于各种市场失灵的存在,欠发达国家往往不能自然而然进入经济起飞,从而需要*府制定特定的产业*策来促进工业化,如通过市场保护来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部门;
其次,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激进产业*策相继遭遇了挫败,尤其是拉美国家*府为庞大的利益集团所俘获而扭曲了经济发展,安妮·克鲁格、拉尔等人就发起了对传统发展经济学的挑战,他们否定产业*策或者其他任何*府干预*策的有用性和必要性,而强调创建自由市场和“守夜人”性质*府的必要性;
最后,随着20世纪末“华盛顿共识”在全球各国推行所引发的困境以及21世纪初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一些学者开始再次反思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思维和论断,再次重视产业*策并积极探寻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变革。
在此背景下,新结构经济学诞生。新结构经济学就具有这样的双重特性:一方面,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同质化,新结构经济学致力于剖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技术以及市场特性上的差异,试图通过*府的作用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企业治理提升到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结构主义将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的结构差异视为外生的,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这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
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在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中,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应该根基于其要素禀赋[m1]结构所内生决定的比较优势,*府的作用主要是解决企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产权保护、信息供给、外部性协调等问题,并同时承认市场对于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
其次,发展中国家如何确定目标产业?
林毅夫还构建了一套两轨六步法的“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GIFF)。其中的两轨是:(1)确定一国可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产业;(2)消除那些可能阻止这些产业兴起的约束,并创造条件使这些产业成为该国的实际比较优势。其中,第一步又是关键。为此,林毅夫提出了“增长甄别”的六个步骤。(1)发展中国家的*府确定一份满足如下条件的贸易商品和服务的清单:在具有与本国相似的要素禀赋结构且人均收入高于本国约%—%的高速增长国家中,这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已超过20年。(2)在该清单的产业中,*府优先考虑那些国内私人企业已自发地进入的产业,并设法确定:这些企业提升其产品质量的障碍;以及阻止其他私人企业进入该产业的障碍。(3)对清单上那些全新的产业或是很少从事出口的企业,*府可以采取特定措施,鼓励第一步所确定的高收入国家企业来本国投资以利用本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通过设立孵化计划等扶持国内私人企业进入这些行业。(4)除在第一步中贸易商品和服务清单上确定的产业外,*府还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