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C3城市经济学要点总结
TUhjnbcbe - 2021/12/28 19:25:00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m.39.net/pf/a_7585947.html

1.现代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治和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市的特点:空间特性表现味;相对高人口密度,经济特性表现为;工商业发达,社会属性表现为:“异质性”或“多样性

3、当比较优势和交换的规模经济同时存在时,贸易城市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时,工业城市才能得以出现和发展;企业间的空间竞争使得每一个企业和每个城市体系都有自己的市场范围。

4、不同角度城市分为不同类型:按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为: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风景旅游城市。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分为: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万以上):大城市(非农业50-万);中等城市(非农20-50万);小城市(非农10-20万);镇(非农-10万)。按照行*地位(中国)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此外,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可分为为沿海,内地和边境城市;根据城市辐射范围的广度和辐射力强度分类;按城市所处的气候环境分为寒带、温带、热带城市等。

5、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合理组织的科学。前者是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6、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是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于年提出的。

第一阶段: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第二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当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随着工业过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呈现出快速整长的态势,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第三阶段: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比重最终大体稳定在70-80%。

7、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K=0.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前城市化社会;K0.5,相当于前工业化阶段。

城市化初期阶段:0.5=k1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城市化高速成长的起点。

城市化的中期阶段;k=1,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统筹城乡发展起点。

城市化后期: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成熟的城市社会;城市化水平高于60%,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或者现代社会。

8、城市是指在相对较小的面积里居住了大量人口的地理区域。城市地区是指人口不少于限定数量。且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低于限定数量的固定地理区域。大都市区是指拥有大量人口的核心区以及与其在经济上结为一体的临近社区。

9、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10、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理五;贸易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相互交替。

11.市场(market):由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商品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

12.价格(price):既物品的货币价值。它代表了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条件,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价格还是一种信号。

13.需求向下倾斜定律: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同理,当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增加。因此,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

14.市场需求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一特定商品的价格与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之间的关系。

15、替代效应;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用其他类似的物品来替代它。

16、收入效应;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感到自己比以前穷了一些,自然会削减对该物品的消费。

17、影响需求曲线的因素;平均收入,人口(市场规模),相关物品的价格、偏好和特殊因素。

18.市场供给曲线;在其条件保持不变时,某一特定商品价格与厂商供给的商品数量之间的关系。

19.供给定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价格上升会使供给量增加。因此,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

20.供给曲线的影响因素(价格给定):技术、投入品价格、相关物品的价格、*府*策和特殊因素。

21.市场均衡(marketequilibrium):供给和需求的力量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下,厂商生产出消费者要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即市场均衡。在竞争市场上,这一均衡发生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上,市场上不存在短缺或过剩。

22.在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水平上,市场达到均衡。在均衡点上,价格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的趋势。我们也称均衡价格为市场出清价格(themarket-cleaningprice)。这意味着所有供给和需求的订单都已完成,账簿上已经出清,需求者和供给者都得到了满足。

23.短缺(shoetage)如果某商品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该种商品就会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消费者想要买到的商品比生产厂家愿意供给的商品多,我们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商品的价格会上升,明天的价格会比今天的高。

24过剩(surplus):如果某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该种商品就会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生产厂家愿意供给的商品多于消费者想要买到的商品,我们可以预期在一定时间内商品的价格会下降,明天的价格比今天的低。

25.弹性:是指供求相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衡量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26.需求的价格弹性,有时称价格弹性:衡量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改物品需求量变得的大小,价格弹性的准确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27.不同物品的价格弹性,会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差别很大,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弹性很高时,我们称这样物品是“富有弹性”的,这意味着该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强烈。当一个物品的价格弹性很低时,我们称这种物品是“缺乏弹性”的,也就是说该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微弱。

28.富有需求价格弹性:如果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超过一个百分点,则该物品就是富有需求价格弹性。缺乏需求价格弹性:如果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不足1个百分点,则该物品就缺乏需求价格弹性。单位需求价格弹性:如果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点正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点,则该物品拥有单位需求价格弹性。

29.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当需求缺乏弹性时,降低价格会减少总收益。当需求富有弹性时,降低价格会增加总收益。当需求具有单位弹性时,降低价格不会引起总收益的任何变动。

30.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显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3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势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的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32.五大城市经济学公理: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外部性导致非效率,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竞争导致零利润经济。

33.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它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2.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3.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4.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市场;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34.工业化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性,即所谓的“最低临界值原则”、“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原则”。

最低临界值原则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要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就可能会因其有利可图而作出投资决策。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作出的决策是以这个才城市现在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也即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原则,是指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看做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依赖与前一发展阶段。

35.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这种后续动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36.在城市化诸多动力机制中,可以分解出两大基础力量,即以农业发展为代表的农村“推力”,和由工业化与第三产业为代表的城市“拉力”。这两股力量一“推”一“拉”,使得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可避免的发生和发展着。

37.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可以设立镇的建制:(1)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均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或者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入口的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38.完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人口分散布局,没有交易,没有集聚的经济理由,也不会诞生经济城市。只有农产品产生剩余,富于农产品一方面使得一部分人得以脱离农业生存,另一方面促使原始贸易的产生。贸易使人们在空间上集聚,偶然性贸易产生集市。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剩余越来越多,以至于可以使一部分人长期脱离农业成为非农业生产者,他们大部分时间进行贸易,贸易的长期存在导致贸易所在地长期有大量人口聚集,这些贸易地区的人口密度要远远大于农村地区。由于城市第一特征指具有较高人口密度,因此,这些贸易活动聚集场所也就成为最初的城市:贸易城市。

39.运输规模经济:指每公斤每公里的运输成本随着运输规模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运输规模经济产生的初始原因:第一,运输劳动力的节约,第二,运输工具的节约。

40.市场型城市分为两类:贸易型城市和工业城市。如果说在农产品剩余和运输规模经济的存在共同促进了贸易城市的诞生,那么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诞生和发展,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平均成本随着企业生规模的扩大而逐步下降的经济效应。

41.工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在于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是指企业生产成本随着企业集聚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的经济效应,经济学家通常称之为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分为两种:由于同行业企业群发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地方化经济),由于不同行业企业集群发展带来的城市化经济。

42.专业化经济产生于如下四大原因:减少运输费用,赢得中间产品和服务的规模经济,共享劳动力市场,良好的创新环境(知识溢出、交易成本)、*府为专业化产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43.购买的外在性是指一个商店的销售额受其他商店位置的影响。购买的外在性普遍存在。有两类产品导致购买的外在性:非完全替代品和互补产品。

44.将原材料划分为广布材料和地方原料,利用广布原料的企业布局在市场区:利用地方原料的企业需要考虑运输材料和产品运输的比较。

45.原料指数=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当原料指数大于1时,企业布局在原料地(比如制糖);当原料指数小于1时,企业布局在市场区(可口可乐);当原料指数等于1时,自由布局(织布一般在原料场地)。

46.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发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下降的情况。

47.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者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生产的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是交换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要素的集聚。

48.生产规模经济:是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49.城市的特征表现为密集性、高效性和多元性。

50.城市形成的集聚动力是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51.按照经济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工业经济过渡到第三产业经济、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成熟),城市划分为城市化、市郊化、逆城市化和内城的分散的三个阶段。

52.城市区域一般由中心商业区、过渡区、郊区和城乡结合部构成。

53.宏观上讲,级差地租是从城市在全国分布中的比较而论。包括以位置差异为基础形成的区位极差收益;由产业投资与公共设施投资因素综合形成的功能极差收益;由城市规模经济积聚的“自然力”形成的规模极差收益。

54.阐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相互联系表现为a.共存性。可以同时享受两种经济利益,一个企业追求范围经济利益时,并不排斥规模的作用,反之亦然;b.相容性。在一些场合,二者是相互包容的。产出规模的扩张过程包括着经营领域的扩展,扩大事业范围的同时伴随着规模经济。

(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相互作用区别表现为:一般来讲,规模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的大小;范围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的结合分离程度。规模经济反映的是产出规模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的经济性。范围经济反映的是多元化程度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的经济性。

55.简述城市化经济产生的原因。

从整个城市角度看,城市规模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

(1)从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来看,城市公共投入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企业能够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好处。

(2)从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来看,单一产业变成是企业产业集团、企业集群和企业网络,这事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

(3)从商品交易的规模经济来看,单品经营发展到超市连锁经营,使消费者节省购物时间同时享受到商店的规模经济。

(4)从共享熟练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来看,大城市提供劳动力市场共享服务更完善。

(5)从信息外部经济来看,信息和知识的交流由行业内部扩张到行业之间,一方面加深了社会化,是人力资本形成获得正外部性,另一方面交流作用域生产活动,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

56.城市经济学分哪两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有哪些?城市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宏观经济学包含有:城市化普遍规律、城市化道路、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城市经济结构。微观城市经济学包含有:城市人口经济、城市土地经济、城市住宅经济、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城市环境经济。

61.城市化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初始动力,工业发展是城市化根本动力,第三产业的崛起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62.世界上各国依其*治经济制度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城市土地制度,大体上可分为三类:A.完全市场模式:这种土地制度下,土地主要属于私人所有B.非市场模式:这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即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C.国家控制下的市场模式:这种土地制度,土地最终所有权全部归国家或国家的象征。

63.简述地租对城市经济的调节作用。

A.绝对地租促使土地的集约经营

B.级差地租影响城市产业布局

C.级差地租控制城市规模的膨胀

D.级差地租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

64.简述住宅存量与流量的区别。

所谓住宅存量,是指能满足人地居住场所的要求面积累起来的固定资产总量,表现为实物形态,反映的是量的多少,而住宅流量,则是指住宅为其住户提供的服务的总和,由对存量的使用产生,表现为非实物形态。反应的是质的好坏。

65.简述影响住宅需求的因素。

A.住户收入因素

B.人口数量因素

C.住宅价格因素

D.人口结构因素

66.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稀缺性、区位效益型、边际产出递减性。

67.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积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方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68.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地方化经济:主要是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长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地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两者之间的关系: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集聚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一种城市范围内的集聚经济。不管是反映“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地方化经济,还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城市化经济都对劳动生产率起正向作用。

69.什么是城市规模与城市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表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规模: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集聚的物资与要素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层次性。城市规模经济:指在某个临界点之前,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建设与运营成本递减,经济效益递减的现象。

城市规模经济的表现:

微观角度:消费者集聚经济效益

中观角度:厂商集聚经济的效益

宏观角度:社会综合集聚经济效益

70.什么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城市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

(2)城市规模经济:就是指在某个临界点之前,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建设与运营成本递减,经济效益递增的现象。

(3)关系:是一组可相会替代的概念。规模经济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种形式,而集聚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两种类型。可见两者有一定交叉。

71.什么是最优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最优城市规模时是指城市的人均成本达到最低的城市规模。影响城市规模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以及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差异,规模经济为城市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吸引力和推动力,促动了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不经济构成了空间集聚的排斥力和约束力削弱了城市规模增长的经济力量,限制了城市规模的增长和扩张;而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差异则说明了为什么某个城市规模增长较快,或者为什么是某个城市的规模大于另外若干个城市的规模。比较优势的差异归根结底主要还是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商务差异。

72.什么是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经济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所谓经济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由传统形态到现代化形态的转变,它既包含着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均收入水平的迅速变化,也包含着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内部深刻的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量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一定质的经济发展。它们是在性质、范围、原因和时间上存在一定区别。

73.住宅供给的方式主要有:住宅生产、住宅改进和住宅维护三种。

74.城市之所以得到存在的原因是因为,集中交换和集中存在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75.当比较优势和交换的规模经济同时存在时,贸易城市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76.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工业城市才得以发展。

77.能源技术的发展,蒸汽动力系统的出现使企业沿着河流和铁路建厂,电力的出现促使企业在内陆地区建厂。

78.企业集群所引致的集聚经济,包括在产业水平上的地方化经济和在城市水平上的城市化经济。如果规模经济决定着中间投入品的使用,并且要求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相互靠近,那么企业通过集聚可以分享中间投入品的供给。如果在企业层面上厂品需求的变化幅度大于在产业层面上的变化幅度,那么企业通过集聚可以分享劳动力储备所带来的好处。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技能匹配机制,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人的工资水平。城市之所以对个人和企业都有吸引力,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很容易的获得知识溢出效率、学习机会和社会交往机会。集聚经济在某一区位上可以产生自我强化效应:一个企业向城市迁移,会激励另一个企业也向该城市改移。

79.城市规模不可能过小,这是因为该城市规模是一个不稳定的均衡: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在逐渐衰落的城市,其劳动生产率也将下降,从而使得迁移行为产生一种自我强化效应。

80.城市规模可能过大,只是因为该城市规模是一个稳定的均衡:城市的缩小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城市的扩张会将劳动生产率,因为此时的迁移行为会产生自我纠正效应。

81.本地性就业增大了城市间在就业和人口数量方面的差距。

82.城市等级规模法则要求城市规模分布具有相似性。

83.人居收入的增长是资本深入、人力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和经济集聚的结果。

84.导致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出口产品的需求、劳动生产率、商业税率、产业公共服务和土地利用*策。

85.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出口型就业规模的增长带动了本地性就业规模的扩张。

86.城市劳动力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是因为大城市具有较高的住宅价格,企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已补偿工人所面临的较高生活成本。

87为何集聚经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人工资,使得大城市的工人具有更高的工资水平。由于集聚经济,企业可以分享要素投入品(基础设施、原材料),劳动力储备(成熟劳动力市场)、技能匹配和知识溢出。

88.城市规模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工资水平,这是因为存在集聚经济和较高的的通勤成本、只要集聚经济效用很强,效用水平就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提高。当集聚经济效用低于有通勤成本增加所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时,效用水平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降低。

89.为何在同一城市工作的工人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效用?

(1)工人在不同居住地与生产中心之间的通勤

(2)通勤成本有差异

(3)工人在城市内部的居住区位选择

(4)通过价格调整实现区位均衡

90.为何大城市更具有稳定性而小城市则不具有?小城市的效用期限具有正斜率,这是由于集聚经济效率要高于交通成本增加所引致的规模不经济。大城市效用曲线具有负斜率,这是由于集聚经济效应要低于交通成本增加所引致的规模不经济。

91.如果产品的人均需求量与生产该产品的规模经济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即使小城市也能产生足够的需求:如果产品的人均需求量与生产该产品的规模经济没有相关性,那么这些产品将只会出现在那些消费者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

92.经济增长是一种长期经济现象,是指一国潜在国民产出或经济生产能力的持续增加,表现为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移动。经济增长的特征表现为GDP总量或人均量的增加,不考虑社会福利以及个人幸福。必要条件是技术进步。充分条件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

93.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原因:舒适性与非舒适性。住宅税等、住宅区的公共服务等和其他。

94.城市土地(UrbanLand):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二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除城市建成区外,还包括其外延扩建区域;三十城市行*辖区内的土地,包括城市郊区和市辖县范围内的土地。

95.土地租金(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其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特定地块的土地租金通常由使用该地块而获取利润的能力来决定。

96.要素替代的影响是其提高了写字楼企业的土地竞价租金额:当越接近市中心,土地价格将以递增的速度上升,土地价格的迅速上涨又会激励更多的要素替代,其结果是城市中心附近修建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97.越靠近就业区,人口密度越大。主要原因在于:(1)消费者替代(2)要素替代

98.城市发展控制的两种途径(1)城市边界控制(2)建筑许可证制度。99.市场失效主要有三个来源:垄断、外部性和公共产品。

.城市土地市场的经济特征:需求的竞争性、供给的垄断性、地产的不动性、市场的地方性、房地的融合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价格的多样性。

.住宅的经济特性:昂贵性、异质性、区位性、外部性(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绩优性(具有的真实价值比人们所认识的表面价值更为优越)、房地合一性、投资收益性(1.城市土地具有稀缺性2.城市建设具有“积累性”)、资金杠杆性。

.住宅价格的构成:基础价格、易达性(通达性)价格、面积、房龄、周边环境(自然,人文环境)、学区或学校。

.住宅市场的特点:(1)地区性(2)分散性(3)多元性(4)反复性

---END---

推荐阅读:

C1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C1城市社会学章节复习题

C1城市社会学章节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C3城市经济学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