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介绍20
TUhjnbcbe - 2022/1/1 15:21:00

拉格纳·弗里希和简·丁伯根

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由挪威经济学家拉格纳·弗里希(RagnarFrisch)和荷兰经济学家简·丁伯根(JanTinbergen)共同获得,表彰他们利用动态模型分析经济过程。

拉格纳·弗里希

弗里希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于年生于挪威奥斯陆,年毕业于奥斯陆大学经济学专业,年获得奥斯陆大学的数理统计学博士学位。弗里希的学术成果涵盖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尤其以动态经济学研究著称。主要包括4个方面:其一,他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提出了一系列新术语,例如“计量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二,他首先在经济计量学建立“三合一”理论,即把经济理论、数理方法与统计学应用到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中,这为他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三,他首先建立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模型。他指出经济周期需要用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来解释,他建议是一种熊彼特式的模型,即以科学技术推动的经济长波周期模型。该模型与凯恩斯的经济周期和宏观动态分析有部分相似之处。年他发表的《论均衡与非均衡概念》为动态经济学方法论和术语体系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其四,他对生产理论和效用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弗里希早期研究中论述了效用理论和指数理论的基本原则,也对生产理论进行了拓展。他探讨了消费者偏好商品切换中的有序性,推导出一众适合递增线性转换的效用函数。

简·丁伯根

简·丁伯根是将经济学研究与数学结合起来的先驱者。他年出生于荷兰海牙,年丁伯根考入了荷兰莱顿大学,师从保罗·埃伦费斯特学习数学和物理并获得博士学位,后期转向经济学。简·丁伯根主要专注于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他核心的学术贡献主要是:其一,他创立了国家宏观经济模型。早在年,丁伯根就创立了含24个联立方程式的经济模型,以此反映各类不同经济活动水平相互依存的关系。他创立的模型包括与凯恩斯学派一致的收入与消费方程式。在他的模型中,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并把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作为经济活动总水平的核心因素。此外,他的模型还包括出口与进口、货币流通、经济滞后等因素。尽管该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仍不够精确,但仍对宏观经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其二,他提出了现代动态经济分析和“蛛网理论”。蛛网理论引入时间因素来进行价格与产量的动态分析。其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单个生产商和消费者无法改变商品价格,但可以改变商品产量,故本期的市场价格由本期产量决定,但本期的产量由上一期的市场价格决定。蛛网理论主要用于农产品市场的分析,旨在说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产品市场存在蛛网型的波动,因此需要*府实行经济*策来干预或者引入期货市场调节。我国的猪肉价格波动即是“蛛网周期”的典型反映。其三,他提出丁伯根法则指导经济*策制定。丁伯根法则,即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策,而要达到多个目标,*府必须至少应用多个独立且有效的经济*策。该法则告诉我们,如果试图用一种*策工具实现多个经济目标,则会因为目标之间的冲突而降低*策效率。这一思想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对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提供了解释。

年保罗·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于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由于其建立了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萨缪尔森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创始者之一,他是凯恩斯学派在美国推广的重要学界领导者。萨缪尔森在美国*界拥有巨大影响力,其著作《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经典教材之一。萨缪尔森的研究成果涵盖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其一,他擅用数学工具对经济问题进行静态和动态过程的分析。在一般均衡论方面,他补充和发展了希克斯关于静态一般均衡稳定条件;在福利经济学领域他建立起自己的新福利经济学。其二,他发展了凯恩斯主义的乘数论,以数量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投资乘数论”与“就业乘数论”,首创经济波动模型,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三,他提出了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某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这与国际贸易中的要素价格均等化是相互联系的,国际贸易促使本国的充裕要素报酬上升,而进口产品的生产要素价格下降,从而实现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趋势。

年西蒙·库兹涅茨

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俄籍美国人,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实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强调实际经济数据分析,把统计学与经济学相融合。库兹涅茨的研究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他是实证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强调真实数据对问题实质的反映。年他在纽约全国经济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收集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20世纪的历史资料,对国民收入进行研究,对各国历史生产力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其二,他提出的“库兹涅茨周期”与人口增长分析是长波经济研究的重大突破。年,库兹涅茨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经济学、统计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并发表了《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的论文。该论文整理了美、英、法等国50年间的生产水平与经济增长情况。他在充分的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国经济增长周期平均为20年的观点,并认为这种周期很大程度上与人口增长率相关。其三,库兹涅茨还深入研究了国民收入核算问题,被称为“GNP之父”。年,他发表了《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文,把国民收入的核算系统理论化,详细阐述了国民收入的含义及核算的具体方法。他还在经济增长研究中建立起了“收入革命”理论,指出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国民总收入、生产率、产业结构等一系列因素的相互作用。

年约翰·希克斯和肯尼斯·阿罗

英国人约翰·希克斯(JohnHicks),与美国人肯尼斯·阿罗(KennethArrow)共同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获得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约翰·希克斯

希克斯是微观经济学中一般均衡理论的创建者,也是在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理论研究中的先驱。他于年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年希克斯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希克斯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首先提出了IS-LM模型,该模型在他为凯恩斯出版的《通论》一书所做的点评中提出,书评名为《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一个受启发的解释》。他提出了IS-LM分析,用一般均衡的思想对《通论》部分内容重新解释,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分析相结合,被视为宏观分析中的经典。其二,他对一般均衡理论也有重要贡献。年希克斯的作品《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希克斯就商品、生产要素、信任和货币的整体性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均衡模型。这项模型完善了原有消费和生产理论,讨论了多个市场保持稳定性的条件,扩大了静态分析的适用范围,同时引入多期动态分析。与此前的模型相比,希克斯的模型为研究外生变量变化的结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成为沟通一般均衡理论与通行的商业周期理论的重要桥梁。其三,希克斯对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贡献巨大。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推进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引入帕累托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重新定义消费可能曲线、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等。二是重新定义和解释消费者剩余。三是对福利经济学补偿原则的补充。帕累托认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时候,任何微小的改变都不可能使所有人偏好的全部增加或减少。但是,如果有人福利增加,也有人福利减少,就比较难判断社会福利是否也达到最大化。希克斯认为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等*策补偿在变动中利益受损的群体。

肯尼斯·阿罗

阿罗是二战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对后续许多经济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研究贡献包括内生增长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方面,同时也是保险经济学发展的先驱。阿罗于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先后获得纽约市社会科学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文科硕士学位。阿罗的经济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阿罗发展了福利经济学研究,并提出“不可能定理”。此前的经济学强调选择行为可以通过理性分析达成一致结论,不论是消费者偏好还是生产方式选择,且方案都具备传递性,即ABC三种方案中若A优于B,而B优于C,则A优于C。但阿罗发现了投票中选择传递性失效,即当选民支持率中A高于B,B高于C,但拿A/C比较时,A却未必能获得更多支持,所以投票不一定表现出偏好传递性。阿罗用数学推理证明:在社会上个体自有其对社会各项事务的偏好的时候,找到一个逻辑上与个人偏好不矛盾的社会偏好是不可能的。这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其二,他完善了“一般均衡”的方法论。一般均衡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于年首先提出,但其现代概念则于20世纪50年代由阿罗与德布鲁等人建立。阿罗在其代表著作《一般竞争分析》中,研究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如何处理市场不稳定和风险问题,证明和求解了“一般均衡”。这一成果后来被称为阿罗-德布鲁定理,已经成为微观经济学的最重要定理之一。阿罗的一般均衡概念,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对于复杂经济现象的框架性理解,对经济学家理解世界起到了巨大帮助,也是经济学走向数理化、工具化的一个标志。

年华西里·列昂惕夫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俄裔美国人,他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获得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列昂惕夫于年出生于俄国彼得堡,毕业于彼得堡大学社会学专业,19岁便取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年,取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

列昂惕夫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列昂惕夫创建了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法是一种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论,它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理论,主要基于线性代数的方法分析经济系统中各种部门之间的商品和资金流动的方法,并构建投入产出表分析一个部门的需求波动对其他部门和整个经济体系产生的影响。投入产出分析以数量关系联系经济系统中不同部门要素的变化,它最主要的应用是进行经济预测,但还能研究环境污染、人口、世界经济贸易等社会问题。其二,列昂惕夫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对后来学者有重要启发。列昂惕夫在年到年研究了美国的国际贸易,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美国的出口并不符合比较优势。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劳动力和最密集资本,所以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列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法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却发现,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被经济学界称之为“列昂惕夫之谜”。该谜题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讨论和研究,产生了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说、产品周期说等一系列解释和讨论。

年:纲纳·缪达尔和哈耶克

纲纳·缪达尔(GunnarMyrdal)和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由于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而获奖。

纲纳·缪达尔

缪达尔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是他最具盛名的成果,主张重视社会制度研究。此外,他还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之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介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