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夸一下,我发现自己读书,能够迅速抓住重点或难点。这是在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时发现的。这个能力可能一直在,只是没有那么明显地意识到。这或许是在长期自学、应试中养成的思维习惯。
一本书,每个章节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甚至每一页的重要程度都不一样。记得自学考试《刑法学》,有专门辅导录像。没看错,是录像。当年录像机是高档电器,比录音机高档多了。VCD还没有出现,DVD要更迟,更别说现在这么方便的网络音视频了。打字,开始是机械的打印机,后来是四通打印机,再后来有了的电脑,是Dos操作系统,可能很多人没听过。
记不得辅导老师叫什么名字了,录像不是很清晰,加上过了这么长时间,辅导老师长什么样,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但他辅导的学习方法至今还历历在目。这是一位男老师,语速特别快,一句废话都没有,从书的第一页开始讲,每一页就讲一件事,哪些内容可以考试,可以用什么题型来考,以前哪些年考过。
可以这样说,这位自考辅导老师,是我还能留下点印象的少有的辅导老师之一。即使后来参加的首届司法资格考试,买了一套辅导录音带(没看错,是在录音机上播放声音的录音带),虽然时间要近得多,但没有这位辅导老师印象深刻。
这位辅导老师的方法,后来被我发挥到极致。不管哪一门课程,第一遍读,就能像那位辅导老师一样,将每一页都变成题目。比如,这一页可以考名词解释,这一行可以考一个单选题,这一页可以考多选题,这一页或几页可以考简答题,这一章节可以考论述题。自考的命题不仅机械,都是书上的原文,而且有规律,都是相同的命题思路。
比如名词解释,都是三四行字的篇幅。篇幅太短或太长的概念,一般不会作为名词解释考的。太短了,太简单;太长了,答不下。比如单选题,一般都是带有关键词的句子,这个关键词,就是单选的答案。当然也可以作为填空题来命题。比如多选题,一般都是并列的关键词,或者是并列的小标题。简答题就是专门考并列的小标题的。比如论述题,一般都是重点的章节,有时候是节,有时候是章。
我把这种学习方法,叫做“逐页命题法”。经过这样“逐页命题”,用不了半天,就可以把一本教科书变成一本习题集了。一个双休日正好可以读4门,当年自考每次最多可以考4门,一年考两次。第二个双休日,可以快速地将4门课集中“记”一遍。第3个双休日,就可以去考了。记忆是有方法的,理解即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不需要记得一字不差,因为60分就及格了。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么个读法纯粹是应试。其实,那种一字不差背下来的读法也是应试,而且可能忘得更快。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记别人写的语言习惯不一样的文字,我觉得是挺难的。但他所表达的意思是很容易记住的,而且不容易忘。
比如我至今还记得《文学概论》中的“文学发展不平衡规律”,《现代管理学》中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原理”等。当然原文一直就没有去记它,意思可永远也忘不了。要我说,这样的规律啊、原理啊,其名称的字面意思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根本不需要解释。名词解释也一样,大部分名词/概念的字面意思其实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的。
关于自考就此打住,还有很多技巧,以后可以写个系列。
《经济学原理》虽然编写上大为不同,比如第一篇“导言”写得不像我们所常见的“导言”,但我觉得,跟其他课程一样,也有重点难点。比如此前曾提到过的“供给需求曲线的斜率和弹性”,就是一个难点。(见《供给需求是经济学的核心》)
所以,我想把每一篇的重点难点,专门单独地进行分析,供可能正在读《经济学原理》的同道中人参考。当然,正像一直讨厌死记硬背一样,我不会原文照抄,会加上自己的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附经济学读书笔记:
?应该读一点经济学
?应该读两个以上专业
?开始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真正的经济学其实很枯燥的
?供给需求是经济学的核心
?《经济学原理》中的关键概念/0
?《经济学原理》中的关键概念/1
?《经济学原理》中的关键概念/2
?《经济学原理》中的关键概念/3
?《经济学原理》中的关键概念/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