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教育焦虑,总是一波一波弥散向老父亲老母亲,比如前不久,刚刚有海淀家长叫苦自己不配拥有梦想,顺义家长就跳出来叫板,告诉你养一个走国际路线的娃会焦虑到何种程度。所以,焦虑是有地域性的吗?只有海淀和顺义乃至中国的家长如此焦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制造出了这种国际性的教育焦虑?
Love,Money&Parenting
MatthiasDoepke/FabrizioZilibotti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年2月
今天就一起去了解一本由美国经济学家写成的书Love,Money&Parenting(《爱、金钱和孩子》),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不同教育选择背后的深层原理,并且利用这些原理,对三种最常见的教育方式专断型、权威型和放任型,给出了比较客观和中肯的评价。究竟何种教育方式对您的家庭来说是合适的?怎么在使用中掌握平衡?一起来看。
转载自“远读重洋”(ID:readabroad)
前两年,香港出了一档综艺节目,叫《没有起跑线》。节目追踪了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真实情况。
节目中,有一个妈妈,她想让儿子更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所以在儿子两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去了早教班。她以为自己已经够早了,结果却发现有人比她还要早很多。
身怀二胎之后,大着肚子的她表示:“这次我一定要做足准备,因为我要妹妹赢在子宫里!”
这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实在是太拼了。而内地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拼命程度也毫不逊色。
不知道你有没有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说北京海淀区的家长“不配有梦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海淀区的父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孩子上,以至于他们根本就没时间,也没精力经营自己的人生。
众所周知,海淀区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高地,北京超过80%的高校,包括清华、北大都在这里。不仅仅是高校,北京很多高质量的中学,比如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也都在这里。
▲海淀学区分布图
所以生活在海淀区的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拼命了,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小学,升入最好的中学,最后考上最好的大学。为了这个目标,海淀的家长每周都要花大量的时间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参加各种培训,忙得“不配有梦想”了。
不过最近,海淀的家长又遇到了一个更强劲的对手,那就是北京顺义区的家长。很多网友表示,与海淀的家长相比,现在顺义的家长才真的叫“不配有梦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海淀的家长还只是竞争中国教育的高地,而顺义的家长已经开始竞争世界教育的高地了。
顺义的家长现在已经在研究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在常春藤高校少得可怜的名额中脱颖而出,好让自己可以当上哈佛妈妈、耶鲁爸爸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的孩子平时除了写作业,参加补习班和各种培训,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寒暑假飞到世界各地参加游学。所以顺义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考托福,也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其实,海淀和顺义的家长并不是什么特例,中国大部分的家长,都已经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鸡娃”了。“鸡娃”是个新的网络用语,就是指每天不停地给孩子打鸡血。家长时时刻刻都在密切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督促孩子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再给他们报几个补习班。这俨然已经成为家长义务的一部分。
“鸡娃”是中国特色吗?不是。在韩国、在美国,这种模式都非常普遍。
韩国去年上映过一部电视剧叫《天空之城》,创下了韩国的收视纪录。剧中映射的就是韩国高考教育的残酷。中国有海淀妈妈,韩国同样也有江南妈妈(江南是韩国首都首尔的一个区,著名的“江南style”说的就是这里),她们同样会要求孩子6点前起床,连轴学习一整天,再在深夜送他们去参加补习班……
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忙着一场以名校为目标的*备竞争,为孩子的履历添砖加瓦。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通常会把上面这种教育方式的原因,归结到父母爱孩子身上。他们牺牲了自己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就为了孩子送上一所好的大学,为了让他们有一个好的未来。
但很奇怪的是,在一些欧洲国家,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却很放松。他们更崇尚一种“放养式”的教育,就是尽量不逼着孩子干着干那,而是让他们自由成长。孩子的未来,他们也不会太操心,一般也会交给孩子自己来决定。
这是为什么呢?总不能说欧洲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吧!父母对孩子的爱肯定都是一样的,欧洲的父母这么做,也肯定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他们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究竟是中、韩、美的父母使用的“很拼”的教育方式好呢?还是欧洲的父母使用的“放养”的教育方式好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本书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这本书的名字叫Love,Money&Parenting,中文名叫《爱、金钱和孩子》。
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叫马赛厄斯·德普克,是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另一位叫法布里奇奥·奇利博蒂,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的访问学者。
这两位作者都有多国生活的背景,这让他们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很多国家的家长所使用的教育方式。而这些具体的教育方式,大致也都可以归为上面我们说的两大类,也就“很拼”的类型和“放养”的类型。
马赛厄斯·德普克
法布里奇奥·奇利博蒂
不过在对比这两种教育方式的时候,这本书并没有像普通的育儿书那样,直接对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对比,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挖掘出了这两种教育方式背后的深层原理,并且利用这个深层原理,对这两种教育方式给出了比较客观和中肯的评价。
-01-
教育有两类,“父爱式”和“母爱式”
曾经有一种对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说当今世界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父爱式”的,一类是“母爱式”的。
“父爱式”的模式,就是指企业认为什么东西好,就给用户提供什么,不需要用户知道这么多,用户只要接受企业给他的就行了。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乔布斯的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就是我负责产品创新,你只要负责体验这种创新就可以了。
另一种“母爱式”的商业模式就不一样了,它是需要通过了解用户的喜好,来设计企业的产品的。也就是说用户认为什么东西好,那企业就给他什么。
这种企业的典型代表就是张一鸣的字节跳动,像今日头条、抖音这些平台,其实都是根据用户的偏好来做推送的。
这两种商业模式的分类,其实也可以用在教育上。作者认为,世界各地的教育方式,也无非就是这两种,一种是“父爱式”地给孩子施加影响力,另一种是“母爱式”地提供支持。
作者把“父爱式”的教育方式称为“密集型”育儿,密集就是集中施加影响力的意思;把“母爱式”的教育方式就叫“放任型”育儿。
“放任型”育儿好理解,就是父母很少去干预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冲动、欲望和行为,通常都会表示接受和肯定,同时也不会鼓励他们遵循既定的法则。
比如说,在家人聚餐的时候,如果小孩突然不开心了,想要回家,那这类父母一般就不会想着怎么安抚孩子,而是会直接跟在场的人表示歉意,然后尊重孩子的意愿,选择带孩子回家。
你一定可以感觉到,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比较平等,孩子的幸福感也会比较高。
另一种教育方式,“密集型”育儿就不一样了。采用密集型育儿的父母,一般会非常明确地把孩子定位成孩子,而不是和自己地位平等的朋友。
在他们看来,孩子的段位实在太低了,根本就没办法了解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管着孩子,把孩子导向到正确的方向来。
比如说在孩子看来,当下的开心当然是最重要的了,所以孩子总是会想着玩游戏。但是在父母看来,节制是非常重要的,那这两种想法出现冲突的时候,这类父母就会想尽办法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来。一般,父母控制孩子的策略有两种:
一种是强迫,也就是说直接禁止孩子长时间玩游戏,作者管这种方式叫“专断型”育儿;
另一种策略是说服,也就是给孩子灌输“长时间玩游戏”是不好的这种理念,然后让这种理念来影响孩子,这种方式作者称为“权威型”育儿。
对于“专断型”育儿来说,这种教育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父母会试图用一系列规则限制孩子。比如说父母认为尊重长辈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跟长辈顶嘴,就可能会受到言语或者身体上的责罚;当孩子表达跟家长不一样的观点时,家长也会严厉地反击回去,表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
在专断型父母的心中,服从和遵守规矩是最重要的,而且这些父母坚定地相信,让孩子学会守规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相对来说,“权威型”育儿这种方式就开明多了。虽然这种方式也是影响孩子,但是这种影响不是通过强加在孩子身上实现的,而是通过思想引导、问题导向等方法来慢慢改变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比如说父母认为课外补习是很重要的,于是他们就会跟孩子反复讲道理,说上补习班有多么多么重要,一直说到孩子认同为止。再比如,父母认为考一个好大学是很重要的,于是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让孩子慢慢树立起考上好大学的目标。-02-
影响教育方式的,
不是爱,而是社会背景
“放任型”“专断型”“权威型”这三种教育方式,其实就是全世界的父母最常用的三种方式。尽管这三种方式的差别很大,但是作者认为,这三种教育方式之间,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选择哪一种教育方式,其实并不是父母自己的选择,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比如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上最主流的教育方式,其实都是专断型教育。因为那个时候的科技水平发展比较慢,社会职业的流动性比较差,大多数人的职业选择都是子承父业,这样父母就必须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子女,甚至需要直接控制子女的选择。如果有子女脱离父母的掌控,他们的收获往往就会变少,损失变大。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服从和遵循规则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那个时候之所以流行专断型教育方式,并不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太落后,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坏境下,只有这种教育方式才是最有用的。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很多新兴行业兴起,职业的流动性也增强了,导致现在的年轻一代跟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完全不一样了,甚至有些行业在父母那一辈是没有的,这就导致父母掌握的职业技能,已经对他们的孩子没有用了。
所以才导致专断型教育方式失去了作用,慢慢地权威型教育方式,又成为了一个大趋势。
所以你看,不同的教育方式,看似跟父母的选择,以及父母的文化背景有关,但实际上在背后起作用的,还是社会大环境和与之配套的经济学原理。
-03-
经济学因素如何影响教育的方式?
跟所有的商业活动一样,影响教育方式的经济学原理,主要还是投入产出比,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使用这一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投资收益率。
说到投资收益,那就必须得从“投入”和“回报”两个方面来看。作者认为,对一种教育方式的“投入”和“回报”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是:父母的条件、教育系统的特点、社会经济差距的大小、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第一个因素:父母的条件。包括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的工作收入,还有他们的闲暇时间等等。
一般来说,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越多,那他们就能在教育上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也一般都会采用投入最多的权威型教育方式。
但是对于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也比较低的父母,他们往往会在生计上疲于奔命,根本就没时间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待孩子的教育,无非也就是两种情况,要么命令孩子听自己的命令,要么就干脆对孩子放任不管,所以这一类家长大多都会采用“专断型”教育或者“放任型”教育。
第二个因素:教育系统的特点。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对自己国家的教育系统设计都不一样。比如说在北欧,学校和学校之间几乎没有质量上的差异,而且学生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竞争,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只要正常学习就能获得所有的教育资源。
那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投入多少,回报都是差不多的。那当然就没有多少家长愿意在教育上投入太多了,所以北欧的家长大多数都会采用投入相对最小的“放任型”教育方式。
但是在咱们中国,还有美国等一些国家,因为国情复杂,教育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的学校好,有的学校不那么好,所以在这些地方教育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
比如,有数据统计,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只有不到10%的人,才能进入常春藤大学,也就美国的顶尖高校学习。那在这么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你在教育上的投入就必须要大一些了,这也就导致这些地方的家长,通常会采用投入大、回报也大的“权威型”教育方式。
第三个因素:社会经济差距的大小。
社会经济差距,说白了就是一个地方的贫富差距。一般越是在贫富差距大的地方,教育投入的回报也会越大。因为接受不接受好的教育,会给孩子将来的收入带来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贫富差距很小的社会,那不管大家是都穷,还是都富裕,孩子的收入可能都是差不多的,这么一来,当然也就没有多少父母愿意在教育上投入太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流行“放任型”教育,而发展中国家比较重视“权威型”教育的原因了。
第四个因素: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如果一个地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比较大,那这个地方的人对教育的投入就会比较高,因为这会给孩子带来改变社会阶层的可能,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阶层比较固定的话,那这个地方的人对教育的投入就不会太大了。
比如说古代的中国,就非常重视教育,只要有条件的家庭,都会给孩子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鼓励孩子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阶层,所以中国人比较喜欢用“权威型”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但是在工业革命前的西方国家,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层非常固定,平民不可能通过教育变成贵族,贵族也不可能因为没有接受好的教育,就变成平民,所以那时候的西方国家大多数家庭也是采用“放任型”的教育。
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就变大了,这就导致西方国家也开始流行过一段时间的“权威型”教育方式,一直到这些国家成为非常富裕的发达国家之后,“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才又重新流行起来。
通过这四个因素,你就能看出来,其实很多时候,父母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并不是根据个人喜好或者文化背景,而是这种教育方式背后的投入产出比,这就是教育方式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决定的。
-04-
教育方式只有最合适的选择,
没有高下之分
知道了决定教育方式的基础原理之后,你很容易就会发现,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专断型”的教育方式已经完全落伍了。
因为很少有人会做跟父母一模一样的工作,就算是同一类工作,工作方法的变化也会非常快,所以再使用“专断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适应社会变化是没有一点儿帮助的,反而可能会让孩子的思维固化,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所以这一种教育方式已经不可取了。
但是对于“权威型”教育和“放任型”教育来说,这两种教育方式并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利弊。
对于权威型来说,父母给孩子灌输的很多理念,在成年之后的确会变得很有用,比如说灌输上好大学、勤奋之类的理念;但是给孩子洗脑去喜欢“有用”的科目,比如理工科和金融学,这看上去好像很明智,但实际上很可能扼杀孩子隐藏的才能。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般在推崇这种教育方式的社会中,很难出现一些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那对于“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来说,孩子可能不会因为父母的过多干预,而变成书呆子,他们更有能力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对于喜欢的东西,也会保持更强的自信,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通常会更强。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也很容易导致孩子缺乏家长的管教,让孩子养成只顾眼前快乐,不顾长远结果的坏习惯,而且这样的孩子的自制力也会比较差,很容易被一些不好的东西诱惑,而且对于一些竞争强度非常高的环境,这些孩子也很难适应,很容易就被对手淘汰了。所以,我们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放任型”教育和“权威型”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本身都没有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
作者在书中特别谈到了一类父母,叫“直升机父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类父母就像是盘旋在孩子身边的直升机一样,时刻在监督着孩子的生活,一发现状况就会介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这种父母不但会干预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参加自己认为有用的兴趣班,这还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直升机父母还会干涉孩子的感情、生活,这就有点过度了。
长此以往,肯定会造成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变成妈宝。这种直升机父母实际就是过度使用了“权威型”的教育方式。
同样的,“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也不能过度。有些家长对孩子简直就是不闻不问,哪怕孩子犯错了也都置之不问,这也是不对的。
家长的确要对孩子放手,不能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会自主成长。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从此就对孩子的一切都不管了,在放手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对孩子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