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如何利用学科专业知识,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卫生经济学教研室师生积极行动,在*支部组织下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实践线上活动”,本文为该系列活动的成果之一。
年1月22日,年二十八。小张站在药店的口罩货架前,那里已经摆放了比平时多数倍的货品,也围了比平时多数倍的顾客。医用外科口罩,几乎售罄;普通医用口罩,一个约1块钱;多一层纱布的医用口罩,一个约2块钱;而包装精美的N95防雾霾口罩,一个则要10几块钱。小张眼疾手快,从货架上拿了6包加纱布款医用口罩,又冲去N95口罩柜台,要到了最后的3包库存,口罩抱了满怀。
小张的妈妈扭头一看,吓了一跳:拿这么多?!
殊不知,短短几天后,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朝着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态势迅猛发展,小张捶胸顿足,后悔没有在当初包圆了一整个药店……
从平时的鲜有人问津,到后来的抢购一空;从当初的价格低廉,到后来的以数十倍乃至数百倍高价出售;从药店自行购买,到小区定额配给;从“我苦口婆心劝长辈戴口罩”,到“硬核姥爷把我关在了门外并从窗户向我投掷了一包口罩”……小小的口罩,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身处口罩引发的社会现象的洪流中,我们有时也会跳出来思考一番:为什么会如此?这些现象是否“正常”?
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吗?放在平时,似乎也无可厚非。口罩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人们想买时就能以平易近人的价格买到(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需要、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数量,称为“需求”),口罩生厂商也能满足消费者几乎所有的需求,源源不断地提供种类多样的口罩(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称为“供给”)。
但到了疫情暴发时,口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种商品,它成为了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用品”,成为了“应急防护物资”。每个人都需要它,每个人都需要大量的它;没有它,人们的生命安全就失去了一层重要的保障,尤其是对于一线的医护人员。此时口罩的作用堪比人人都要接种的疫苗,但比平时对疫苗的需求更加急切。
对于此时的口罩,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已不再完全适用。想要理解口罩背后的社会现象,我们需要的是一门交叉学科:卫生经济学。
1.口罩涨价的背后: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如果把抗击疫情比作一场战争,冲在前线的几十万医护人员是战士,而无数在全世界寻找口罩的企业和个人,则是庞大的“后勤保障队”。疫情防控时期,口罩不仅在国内一只难求,在海外市场“扫货”也日渐艰难。从1月底开始,口罩价格就开启了“窜天猴”模式。口罩价格的波动在中国尚有约束,但国外供货商纷纷“坐地起价”。平时一包10只装的普通医用口罩,零售价大约2~3元钱;但半个多月后,国外的口罩价格已涨到每只3~4元,价格翻了10~20倍。[1]对此,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有人认为口罩涨价是违背道德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按照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当口罩需求上升时,其价格必然有所波动,甚至有人提倡遵从市场规律进行涨价。
[1]他们在海外找口罩,遭遇价格飞涨、临时毁约、“无间道”抢购.界面新闻..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