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ldquo谷贱伤农rdquo产生
TUhjnbcbe - 2022/7/7 15:31:00

“谷贱伤农”是由来已久的古训。出自《汉书·食货志上》:“籴[dí]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意思是:粮价太高,就会损害居民的利益;粮价太低,又要伤害农民的利益。居民受到损害,就会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使国家贫穷。所以粮价过高和过低,它的伤害都是一样的。

我国民间形象地将“丰收年份,粮价低,农民收入不升反降”的现象称为“谷贱伤农”。丰收了,难道农民的收入不应该上升吗?为何会下降?而且这个现象古往今来均有发生。

让我们一起来找寻答案。

(一)《多收了三五斗》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bù]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利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

这段文字出自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描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卖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

(二)近年“谷贱伤农”事件

年,广东的荔枝出现了大丰收,全省荔枝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将近万吨。然而,伴随着大量荔枝的上市,价格越来越低,价格最低时甚至一公斤不到一元钱,果农因此大受伤害,甚至不再采摘荔枝进行销售,任其烂在田间地头。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说的是橘子的生长跟气候和雨水有很大的关系。生于淮南的橘子年大丰收,但果农苦不堪言,每公斤价格仅0.4元,挂在枝头*澄澄的橘子无人问津,最后任其化作果园的肥料。

年北京、河北、山东等地蔬菜迎来了大丰收,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蔬菜价格的一路狂跌,山东省的大白菜价格狂跌至6分钱一斤,而年大白菜收购价为每公斤0.7-0.8元;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土豆往年的收购价能达到2.3元,而年每公斤0.8元都乏人问津,很多农民种菜的成本几乎都收不回来,大量农户陷入困境。

年,我国多个地区出现奶农“倒奶杀牛”事件,不仅是青海、山东、河北、内蒙古等主产区,就连江苏、广东等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现实是,在山东鲜牛奶价格最低的时候,一公斤奶还不到一块钱,甚至还没超市里的矿泉水贵。

什么原因导致了“谷贱伤农”?

为什么农民在丰年反而遭受损失?经济学用弹性的概念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释。

弹性衡量的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即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或需求量的变动程度(这里我们主要分析需求量的变动),最为直观的就是需求曲线越陡峭,则弹性越小;反之弹性越大。

粮食、蔬菜等作为必需品,其可替代性很低,无论价高价低,人们都要消费。所以即便价格变化幅度很大,需求量变动相对较小,故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

历史也佐证了这一现象,无论是哪个国家其粮食生产都经历了丰年与灾年,粮价也都有涨有落,但人均粮食的消费量均未出现大起大落。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人们对其的需求通常不受价格的影响,也就是说粮食的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需求曲线非常陡峭,缺乏弹性。

农民的收入取决于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即收入=价格×销量。由于粮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粮价变动时,对粮食的需求会相应变动,但变动得不多。当遇上丰年,农产品的丰收使得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与需求曲线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由于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粮食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往往大于粮食的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使农民会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窘境。

如图所示,假设国民对粮食的需求不变,即需求曲线D不变,如果当年的粮食产量增加,也就是供给曲线从S1移动到S2,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下,农产品从原先的价格P1下降到P2,由于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收入从原来的面积OP1E1Q1减少到面积OP2E2Q2,即随着粮食的丰收,农民的收入反倒不如从前了,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So,既然“贱谷伤农”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粮食等产业的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谷贱伤农rdquo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