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三星堆青铜器、秦始皇陵兵马俑、良渚玉琮、炫酷的外星飞船、银河双旋臂、脉冲星……当科幻遇上考古,会迸发怎样的火花?
新书封面
年,郝景芳开始研读考古学,走访安阳殷墟博物馆等地,在青铜器等中国古老文明中寻找蛛丝马迹。年,她写出了一本极具“中国风”的科幻大作《宇宙跃迁者》。你能想象秦始皇陵、青铜纹饰、玉琮和外星人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吗?你能理解儒家、法家、八卦的理论和外星文明如何发生着联系?这是一本脑洞大开的作品,郝景芳仿佛打通了一条连接古老中国通向未来的“时空虫洞”,如万花筒一般新奇斑斓。
郝景芳
郝景芳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学硕士毕业后,又获得了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不仅坚持创作科幻,还创立了童行书院,日前,郝景芳接受红星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从科幻创作谈到育儿观念,来看看这位“最强大脑”有怎样独特的“新思想”。
这本书是如何诞生的?
《宇宙跃迁者》这本书,早在十几年前就有雏形。据郝景芳回忆,大概是年,自己还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大三,当学到“热力学”,不可避免涉及了当今热力学核心话题“熵增”定律,“熵”代表系统的混乱无序,“熵增”定律意思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会一直增加,变得越来越混乱无序,比如人的身体从生到死就是一个熵增过程。那么如果按照此定律,宇宙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但是郝景芳疑惑的是,在熵增定律的宇宙中,为何会演化出像人类这样高度次序化的生物,为何会有文明的存在。
“这个事实很迷惑,矛盾也很尖锐。”郝景芳说,纵使科学家提出一些解答,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完美的解答,所以,在熵增定律的宇宙中,这样高度秩序如何出现的,也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和神秘现象。那么,无序和秩序,哪一个是宇宙的终极规律,秩序是如何产生的,宇宙中的生命体如何从无生命的化学物质产生的思想意识。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她的脑海中,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她非常着迷于宇宙生命的诞生、智慧文明的诞生、秩序的诞生,特别热衷于看有关熵和自组织的书,一直想写有关物理与文明的故事,但是写不出,只写了很多碎片。“宇宙中最难解的问题之一,就是秩序如何从无序中诞生。正常物理过程总是朝着均衡、无序方向发展,但是有两类复杂系统除外,一是生命,二是文明。”郝景芳试图探索物质与信息、意识与文明的发展过程,这是她写作中持久的兴趣母题之一。
年,郝景芳写了短篇小说《阿房宫》,是《宇宙跃迁者》这本书的主角“云帆”祖父云达的故事。表面上是写云达和秦始皇荒诞的相遇,深层次是想探讨:文明如何建立于平凡人——而不是圣人——的基础上?自私而又有恻隐之心的普通人,到底是如何协调,自组织产生社会秩序?
新书装帧
自此之后,她就在酝酿《宇宙跃迁者》,想写宇宙文明的产生。读研究生期间,郝景芳开始对中国古典文明产生兴趣。从年到年,为了把《宇宙跃迁者》写出来,郝景芳一直在默默学习,积累相关的细节知识,用了两年时间研读心理学,两年研读考古学和青铜器,中间得到一些专家朋友的帮助,带她去殷墟走访,给她讲解研发中的新科技。
最近一年,当她看到了宇宙物理学论文,阐述“ER=EPR”,她说,那是到目前为止,让她最怦然心动的理论文章。“ER”是爱因斯坦罗森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虫洞。“EPR”是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佯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量子纠缠。这篇物理论文的核心宗旨是:纠缠的黑洞可以打开虫洞。这种意外的关联给了她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大体建立了宇宙文明体系之后,她仿佛看到了地球文明未来的整体轨迹:从偏安一隅的宇宙角落,逐渐步入宇宙文明体系旋涡中,危机共遇,险中求生,顽强自省。
年,郝景芳动笔写小说,五年酝酿,两个月写作。
她开创了绝无仅有的世界
未成名前,刘慈欣曾鼓励过郝景芳。那时,她拿着写完的《流浪苍穹》参加一次科幻行业的笔会,没有收到任何回应,非常沮丧的郝景芳,一度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中。然而几个星期后,郝景芳收到唯一一封信,信中说:“你创造的世界绝无仅有,你的小说中有一种别的科幻作家没有的色彩,就像消失很久的金色夕阳又回来了……”发件人,正是刘慈欣。
不得不说,刘慈欣慧眼如炬。郝景芳创造的世界,的确绝无仅有。年,郝景芳凭借着小说《北京折叠》斩获国际科幻大奖雨果奖。时隔五年,郝景芳推出了长篇小说《宇宙跃迁者》。
读者在这本书中,不仅可以读到大量关于未来前沿科技的畅想,更有大篇幅提及考古研究相关内容,比如:埃及金字塔、殷商青铜器、秦始皇陵、良渚玉琮、三星堆文物。
“在他们刚刚出来的小门两侧,有两座金属像,长脸、粗眉、巨鼻、纵目——他立刻想起来为什么金属‘神树’会让他们觉得似曾相识——和这金属像一样,都太像三星堆器物了……这里是哪里?为什么会有神树?为什么会有三星堆青铜像?”
这是书中的一段内容。除此之外,书中还将解开青铜器纹饰之谜,以及秦始皇收天下铸造的“十二金人”究竟去了哪里。郝景芳带领读者穿过一条人类壁画历史的长廊,看到四万年前的红色水牛图案、山洞岩壁上的疯狂舞者;古埃及圣殿上的戴着奇怪配饰的圣徒;伏羲和女娲充满禁忌感的画像;到古希腊神庙中的众神,以及玛雅人的玉米神和太阳神壁龛……再到中世纪的神像和天使……书中融入大量国学经典,儒家、墨家、法家,百家争鸣,在刚硬冰冷的科技中,嵌入悠长精美的古典神髓,不得不说,这是继电影《流浪地球》后,又一部“中国味”的科幻作品。
郝景芳
有读者认为,郝景芳的小说没有太多气势恢宏的“硬科幻”元素,作品的真正内核是成长、青春、自我反思,以及对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刘慈欣恰恰认为,这也是郝景芳的优势:“她的作品和其他的科幻作品相比,有一个别人没有的特点——她把我们主流的、常见的科幻题材洒上了一层很诗意的阳光。这种诗意让人感觉到既有古典的味道,也有现代、前卫的感觉。”
畅谈写作计划
郝景芳说,她有一个“折叠宇宙”系列长篇小说创作计划,这个系列总共要完成六部长篇,《宇宙跃迁者》是“折叠宇宙”系列六部曲的第一部,接下去还要完成《吞噬能量》《协作文明》《樱桃公主》《世纪之战》《折叠宇宙》五部长篇小说,希望一年一本继续写下去。
“折叠宇宙”是一个什么概念?郝景芳介绍,“折叠宇宙”的核心设定是多重宇宙,如今越来越多科学家相信,不仅有一个宇宙,而是有多个宇宙,在多重宇宙中有无数文明,书中的文明等级大概有十级,而地球大概处在第三级文明中,而另外宇宙中的更高等级文明早已掌握跨越宇宙的跃迁术,曾有高等级文明多次造访地球,中国历史上的河图洛书、青铜文明、龙凤瑞兽、封神英雄和秦陵地宫,留下了很多外星人造访的痕迹。
郝景芳谈到,小说虽然设定在年宇宙飞船上,但书写的时候不停回到中国古文明,不断探寻中华文明之源,外星文明在地球上和最发达的文明发生了交互,外星文明几次都选择了中华文明,一些高级思想汇入中华文明,有一些痕迹不仅体现在器物上,更多体现在古人传承的思想。经过宇宙考古发现,中华文明的纹饰图腾,很多都和宇宙高等级文明相关,中华文明的仁义思想与协作文明共鸣。
郝景芳笔下的几位主人公都是中国当代青年,通过前沿科技和中国古典历史的精研,几位当代英雄顺着历史痕迹,找到外星飞船,进入其中,跟外星文明建立了联系,他们开始了解宇宙格局和高等文明发展情况,从而反思地球文明发展方向,虽然这些主人公掌握高科技的力量,但是其中一个主人公以“墨家”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另外一位是法家和儒家的结合等等,他们一直以古人的高洁品质来担当天下责任,在与黑暗的斗争中超越和成长,最终,成为引领地球的中华英雄。
为何要塑造这样的角色,原来郝景芳自小就是武侠迷,小学也看过各种各样的武侠漫画,小学五六年级把家附近的地摊文学扫荡光了,但她没有选择写武侠小说。郝景芳说,如果单单写武侠,重复传统框架没有新意,但是英雄的语言、武侠中的美学已经刻进脑子,武侠中的屋顶、天空、大漠,有独特的诗词般的美感,她想将其写入科幻,“不是提到科幻,就是机械、傀儡,科幻也有潇洒的个性和替天行道的侠义精神。”书中塑造的是真正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式英雄”,他们身上都流淌着千年先贤的血液。魏晋风骨、大唐气魄,都在他们身上一一展现。在他们和外星人对话过程中,你能深切地感受到身为华夏子孙的自豪和荣耀。
对话郝景芳
红星新闻: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郝景芳:《宇宙跃迁者》这本书,是我“折叠宇宙”系列六部曲的第一部。
在这本书里,我希望探索中式科幻——中国古典美、武侠与科幻的结合。这个方向很难,因为科幻代表着刚硬冰冷的科技和快速变化的未来,很少能和悠长静美的古典美相结合。但是我很爱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很希望将它们也带到未来,而不会被时光尘封掩埋。
中国古典美,第一在于洗练;第二在于高洁。这都可以和科幻结合。
想将中国文化带入科幻的另一种尝试,是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理解翻新。无论是典籍,还是经典技艺,都可以在科幻的语境中获得另一番呈现。
有人说:你这样编排中国历史,说中国文化都是外星人传授,是不是否认中国文化呀?对这个问题,我想反问一句:当有一个人说,“金字塔一定是外星人建造,否则难以理解”,你觉得这是夸赞古埃及文化,还是否认古埃及文化?毫无疑问,这当然是夸赞古埃及文化。因为古埃及金字塔技术实在是太高超,超出人类理解范畴,才会有外星人的感叹。
当我们合上小说,从完全虚构的世界里跳出来,问我们自己一句:如果没有外星人奇迹,该如何理解我们中国先人的伟大成就?答案是:尚有很多未解之谜。
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要写这样一本小说——用故事中杜撰的传奇,来衬托现实中历史的神奇浩瀚。在没有外来力量相助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作出了如此大的成就,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呀。于是我很想把那些伟大的经典写下来,写到现在与未来。
红星新闻:创作科幻小说的难度是什么?为何说其是小众的?
郝景芳:科幻小说为什么难写,因为科幻小说需要把“科幻设定弧线”和“人物情感弧线”合二为一。
传统小说,唯一的弧线就是“人物情感弧线”。一个主人公,遇到爱恨情仇的问题,克服艰难险阻,解决自己的问题,获得人格成长和情感升华。驱动力是人物情感的悲欢离合。最典型的类似于杨过等小龙女,十六年后等不到,却在跳崖后意外了解了真相。
但是科幻小说,往往打动人的是“科幻设定弧线”,也就是“提出一个难题,千方百计破解难题,最终有一个意想不到震撼人心的科技的答案”。最典型的是类似于《三体II》里面地球人和三体人的斗智斗勇,地球人不断想出对抗的办法,每个办法都被破解,地球人造出巨大的舰队,被三体人一个“水滴”团灭,最后地球人通过意想不到的“黑暗森林”法则,扼住了三体人的咽喉。
也就是说,科幻小说令读者感兴趣的地方,是智力上的精妙快感和想象上的震撼快感,而这样的设计,常常和其中个别人物的成长与爱恨情仇没关系。这是为什么科幻小说一般比较小众,因为具有这样智力快感的读者就是占比很小的一个群体,大多数普通读者看故事,都只是为其中的人物情感而感兴趣。文学性主要是人性的探索。
真正能把“人物线”和“科幻线”两条线合一的作品并不多,每一个都是经典。比如《盗梦空间》《安德的游戏》《星际穿越》《黑客帝国》等,像这样的经典并不多。我自己很喜欢的科幻设计是莱姆的《索拉里斯星》。这就是科幻线和人物线的完美结合。科幻线是揭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新的生命形式,让人对宇宙和生命存在有大量哲学思考。人物线是主人公如何面对记忆中埋藏的历史被复活,重新认知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故事,给读者带来的思考启发是全方位的。
红星新闻:你的新书中涉及的经典有哪些?
郝景芳:书中涉及的经典:(涉及到的器物和典籍大概包括这些)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出自于《尚书商书汤诰》。《尚书》是最古老的历史典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我在《道德经》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和光同尘,吾归万物。
“非攻”:墨家的核心主张。最早出自墨子与公输班的虚拟对决,一攻一防,精彩纷呈。在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里有描述。
玉琮:是良渚文化出土的重要礼器,工艺发达,造型精美,上面的人神兽面纹是后世很多纹理的起源。良渚文化的发达和突然消失至今在考古学领域成谜。良渚文化村环境优美,值得访问。青铜:中国的青铜器在二里头发源,发源之初就是成熟发达的器型,独特的工艺。商周青铜礼器是世界古代历史的璀璨瑰宝。它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至今有很多未解之处。安阳殷墟博物馆,值得访问。阿房宫:近年来考古发现显示,阿房宫遗址并没有火烧的痕迹,甚至很可能没有建成的建筑。我有个朋友曾在阿房宫遗址做遗址保护,设计博物馆,他说遗址出土的瓦当直径都有一米多,比普通建筑大不知道多少倍。最终神秘难解之处还是很多。秦陵:秦陵地宫的构造和建造历程,今天仍是考古学中极大的谜题。为了保护历史遗迹,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挖掘,给人极大想象空间。传说中铜飞鸟是秦陵地宫中的器物,汉代就有看到铜飞鸟飞出秦陵的民间传说。十二金人:传说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制成十二金人,但是最终下落不明。
红星新闻:书中也提及了三星堆青铜器等,你是否有研读过三星堆的文章,或者到过三星堆呢?
郝景芳:有关三星堆的书和研究我看了很多,基本上前几年市面上能有的书都看了。
红星新闻:通过两年对考古的研读,对古文明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郝景芳:对于古文明的认知,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很多古代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比如一些器物的发明,一些制度的发明,文明演进,像是基因突变一样,在一个地方出现了一次,然后其他地方是扩散和学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并不能像我们原来在书上写的一样,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了文字,文字出现了一定阶段,就必然出现了金属冶炼,不是的,很可能世界上,包括整个中国就出现了过一次文字起源,就是甲骨文,像金属冶炼也可能只出现过那一次,所以是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导致整个文明的向前引进。
红星新闻:你是童行书院创始人,同时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对待孩子,你一直是遵从怎样的原则?
郝景芳:我对于孩子的人生规划,更多的是希望让他们自己去进行选择。我能提供的就是几个方面:一是让他们开阔视野,让他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世界有多少有意思的事情,以后好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二是支持和陪伴,在他们日常的学习中以及学其他领域事情时,肯定会有挫败感和想放弃的时候,会有无法适应做不好的地方,这时我就用陪伴和鼓励来让他们克服这个困难,不断往前。我认为,有主动性,有毅力,这辈子做什么都不会很差。
红星新闻:你的小孩要读小学了,你是如何给家里的孩子安排学习计划?
郝景芳:我女儿已经小学二年级了,我对她的学习规划就是把学校的东西都学好,在学校的东西没有百分百都学好之前,我是不给她加额外的学习的。我觉得额外的学习一定都是说学校的东西全都学会了,学校东西都太简单,太没有挑战了,才会加课外的。所以,目前她还算是适应得挺好的,学校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能跟得上的,我也没给她加太多的课外内容,顶多是增加一些阅读吧。
红星新闻:当下父母普遍焦虑,你有什么与父母们分享的心得吗?
郝景芳:“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我们的一个心理学学习社群共读的俱乐部,我们一年会有25个主题,读25本有关于心理和教育的书籍,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当中,我自己觉得不焦虑,其实核心的意义在于理解,因为很多事情自己不理解,所以很焦虑。但是,你一旦理解了它的原理,理解了它的道理,那么慢慢会发现很多事情就能顺下来,就很容易了。那这种情况下,焦虑心就慢慢减弱了。所以不焦虑其实不是去压抑内心,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对很多事情加以理解。这也是“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整体的一个学习宗旨。
红星新闻记者|陈谋图据受访者
编辑|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