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酷说老子经济学原理揭秘齐家与治国之道
TUhjnbcbe - 2022/9/23 6:16:00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17/5631700.html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清除心灵之镜,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酷说老子》第十章(5)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竟然偷学的是《道德经》?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01

这一句话基本代表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那么什么是无为而治呢?战国末期有一个道家流派的哲学家叫杨朱,他说过一句惊天动地的名言: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①”

这个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人生信条,其实本质上表达的是无为而治的*治理念。不过,杨朱在广场上宣布结论以后转眼便消失在了人群里,并没有给周围的听众留下相应的推理过程,于是,他的学说变成了众矢之的。所幸的是,后来西汉的文学家刘向在《说苑*理》里,总算替杨朱补写了这一份白卷。

有一天,杨朱见到梁王说:

“治理天下简单之极,就好像在手里玩核桃一样。”

梁王反问道:

先生家里有一妻一妾都管教的不怎么样,二亩良田也都种不出高产量,还想治理天下?

杨朱并不脸红,而是淡定的反驳说:

做大事的人不会关心小事,成大功的人不会苛求细节。

一句话,扫天下的人不会天天想着如何扫自己的屋子。杨朱的一番话把梁王给震住了,为了更好的把自己的理论高度提升起来,杨朱接着又讲了一套宏观经济学的思想:

您见过放羊吧?只羊的羊群,一个五尺高的孩童拿着鞭子就能轻松应对,说东就东,往西就西,为什么?很简单,因为顺应规律,尊重羊群的自主性!如果您非要给每一只羊派一个看守,二十小时盯着不放,哪怕是尧舜这样的圣人也只会把羊群搞乱。

所以在杨朱看来,所谓的无为而治其实就是:

遵循规律,实行大智慧,杜绝小聪明。

这也正是《易经》当中所尊奉的:

“*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后来儒家的孔子对这一理论也同样钦佩至极,所以感慨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意思是:

“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那么你一定会好奇,无为而治真的能治理国家吗?别着急下结论,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西方学者们的看法。

02

十八世纪,英国有一位经济学家叫亚当斯密,他写过一本影响世界经济史的著作就是《国富论》,他提出一个核心观点:

*府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充当社会经济的“守夜人”,维持市场秩序的稳定运行即可。

所以在他的经济观念里:

*府只需负责完善法律法规,保证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够公平的实行市场竞争即可。因为只要每个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就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只要*府不随便干预市场,那么人人自私,恰好使得全社会能够日新月异发展壮大。

听着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呢?没错,亚当斯密的观点其实可以浓缩成一句话:

“人人自利,天下大治!”

正好跟杨朱提倡的“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相辅相成。

03

更巧的是,跟杨朱“童子牧羊”的比喻类似,亚当斯密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比喻,他认为:

整个人类社会的背后,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中操控着,每个人都受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和引领、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无意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不过很少有人的知道的是,亚当斯密这种“自由放任”的经济学思想并非蒙头独创,而是其来有自,来自谁呢?来自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魁奈,那么魁奈的经济学思想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说出来很多人可能都不会相信,魁奈的经济学核心思想其实是脱胎于中国的老子——《道德经》的治国理念。

英国学者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来源》中指出:

“魁奈思想当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国的*治经济学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无为”概念译成法文的laissez-faire(自由放任)。”

没错,生活在十八世纪的魁奈通过传教士接触到了《道德经》,读过之后深受启发,于是在年把“无为”这个词翻译为“自由放任”。年,英国人亚当斯密为了写一部关于经济学的著作,专程来到巴黎拜访了他,十一年后,《国富论》问世,经济学领域中的那一只“看不见的手”从此震惊并风靡欧洲。

只是由于中国后来渐渐衰落,欧洲崛起称霸世界之后,西学一家独大,所以往往会将某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据为己有,标榜成自己的独家发明,故意抹去其学术上的来源,以便贬低东方。极少由欧洲学者愿意诚实的承认这一点,实际上,亚当斯密提倡的市场上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中国老子的“无为之手”。因为老子早在年前就提醒过: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酷说老子》第十章(6)一粒芥子,为什么能容纳整个宇宙?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01

首先,天门究竟的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

河上公认为:

天门,就是鼻孔,连结天与人之间的通道。

务成子认为:

天门在两眉间,即天庭是也,这也是民间算卦者常用的术语。

《淮南子》的看法则更具神话色彩:

天门,就是天宫之门。

我认为,以上三种观点统统都是痴人梦语。那天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02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从老子精神上的传人——庄子那里去寻找,庄子认为:

“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①”

什么意思呢?在庄子看来:

所谓天门,就是万物出入其中而不见其形的一个“隐形门”,“天门”,就是“无有”,就是“没有”,就是“无”,就像镜子一样——没有自性却能吞吐万物。

没错,无有就是太极,就是道,所以,“天门”就相当于“道”,就好比曹孟德就是曹操。

03

我们都知道,老子学说是“尚柔重雌”的,在《第六章》就说过:

“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所以,在老子看来,母性代表了宇宙的一种“未开始”的状态,这就意味着,万事万物都是从“雌”的肚子里孕育而出。无独有偶,佛教理论经典《大智度论》同样有一句诗说:

“般若能生佛,佛为众生父。②”

所谓般若,就是指微妙无穷的大智慧,等于老子所说的“天门”。般若孕育了佛,天门孕育了道。所以“天门开阖而为雌”,就等于《大智度论》所说的:

“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

这是为什么呢?话已至此,我们就不得不讲一个佛门里著名的“须弥纳于芥子”的理论。

04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唐代有一位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

“佛经上说“芥子纳须弥”,须弥山是一座大山,芥子只是一颗小种子,这未免是骗人的吧?”

智常禅师淡淡一笑,反问道:

“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诗书现在都藏在哪里了呢?”

李渤抬起手指着头说:

“当然都保藏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

“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李渤恍然大悟③。

所以,我们不可轻看一切有生长力、有发展力、有孕育能力的东西。

一颗微小的种子,可以长出一棵参天大树;一个微小的念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一把思想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燃烧整个世界。

但是,当它们只是一颗种子、一个念头、一把思想的时候,绝大多数凡夫俗子看不到它们蕴藏着的万丈光芒。

05

我的宇宙同样如此:

宇宙诞生之初,只是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奇点而已。但是谁能想到亿年之后,当初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到无法形容的奇点,现在已经变成了浩瀚无边的宇宙呢?

所以老子也免不了要感慨: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即是:

(我们能做到)像天道一样开合变化,像“雌”一样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吗?

1、《庄子庚桑楚》

2、《大智度论卷十八》

3、《五灯会元记卷三》

《酷说老子》第十章(7)消防员死亡之谜:知识越多,判断越错?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01

老子这里所说的“知”,即是我们现在说的“智”,指聪明,而不是智慧。意思是:

一个人可以智慧通透,明白豁达,而没有运用聪明吗?

你一定会很疑惑,为什么最高的智慧反而会放弃知识和抛弃聪明?这其实是因为知识和聪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我们带来了头脑上的便利,但同时也给我们的心——造成了阻碍和困扰。我们举个例子: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卡尔韦克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

把一群蜜蜂和一群苍蝇同时装进一个玻璃瓶里,然后瓶身横放,瓶底朝向光亮。

结果你猜“高智商”的蜜蜂和“低智商”的苍蝇哪一个先逃出玻璃瓶?

答案是,苍蝇。

为什么?原因出乎人们的意料。

蜜蜂们能感知到光亮,所以一刻不停地在瓶底附近徘徊飞舞,一次次撞到头破血流,哪怕力竭而死。而苍蝇们则感知迟钝,并不知道光亮是什么,只是在瓶子里乱飞乱撞,不一会儿,就从瓶口逃之夭夭。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更高级而且向光性更好的蜜蜂会输给“无头苍蝇”?没错,因为蜜蜂知道的太多了,从而产生了对知识的错误依赖。你以为这只是生学界才有的反常现象吗?不是的,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

02

比如说有这么一个股票交易模拟实验:

研究者召集一批人,模拟一个周期为25年的股票交易市场一一当然,真实的实验不用进行25年,受试者只要在一段时间内定期参与即可。

实验简单,整个模拟的股票市场里只有两只股票:

A股和B股。

研究者事先设定:

A股票模拟的是一个基金,表现很稳定,不足的是——长期回报率比较低;B股票稳定性稍微低一些,但整体收益是更高的——在60%的情况下上涨,40%的情况下下跌。

所以从长期的决策角度来看:

B股票的收益肯定要好于A股。

最正确选择,应该是坚决买B股票。但问题就出在这,实验里招募的那些的“投资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先设置好的设定。他们只能时不时看一下A股票和B股票的表现,然后自己做决定。结果怎么样呢?结果研究者发现:

“投资者”查看股价的频率越低,赚的钱越多。

每“五年”才看一次股价的“投资者”比“每个月”都看股价的“投资者”收益高出两倍,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每个月都看各种信息的“投资者”,大脑会被“知识”绑架。每五年看一次,你就能很明显的看出B股票的表现要好于A股票的这个趋势。可是如果你经常看短期表现,虽然你得到的信息是正确的,但总能看到B股票在跌、A股票在涨的这个现象,于是,你会不自觉的产生误判。

也就是说:

有时候你的知识越多,搜集到的信息越多,判断的准确度反而会越低。

03

其实在心理学上,这叫稀释效应,意思是你得到的信息越多,同时产生的干扰和噪音也越多,反而稀释和模糊了你对一个事物本真状态的理解,最后导致你离真相越来越远。

你以为以上的实验只是一场股票模拟吗?错了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很多研究表明:

女性股民整体收益率要比男性股民高,连华尔街股票交易都是如此。

为什么?因为女性比男性更重视长期投资。没错,男性总是喜欢冒险,不断的收集股票信息从而及时调整决策,女性则总是喜欢安全感,所以会主动屏蔽掉一些“多余”的信息,将交易安全与稳定放在第一位。所以男性的交易频率比女性高出45%,这种频繁的过度交易,导致男性的一年利润会下降2.65%。

你看,知识太多,聪明过头,反而成了阻碍。

当然,这只是金融炒股,失败了无非损失一些声誉和钱财,但有的时候,这种对“知识和聪明”的执著,甚至会让人断送生命。

04

年到年之间,美国的一项资料记录显示,共有23名消防员在野外救火的时候牺牲,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专家们发现,这些消防员们其实本来是可以躲过火灾的。

为什么?因为他们跑的时候不舍得扔掉身上的消防装备,所以速度比平时慢了15%~20%。最后,就慢慢被森林大火追赶上来,吞噬了生命。那么如果我们仔细探究这些悲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的话就会发现:

消防装备既是他们灭火和护身的利器,同时又是杀死他们生命的凶器。

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放弃消防装备,恰恰是因为消防装备可以帮助他们抵抗周围的汹汹山火。他们本能上会觉得,万一大火逼近,消防装备好歹可以招架一会儿,是不是?虽然这样做在客观上无济于事,但毕竟能给人以安慰。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消防装备已经不再是一件单纯的工具,而变成了一种他们内心当中不可或缺的安全感。

本质上而言,他们正是为了保持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最后反而失去了生命的安全。

这个故事给我什么样的启发呢?很简单,“消防装备”其实就等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赖以消灭“问题”的各种知识和聪明,森林大火就等于是这个世界的未知与黑暗。

世界上有很多博学者之所以没有悟道,不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太少,恰恰相反,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太多了。多到他们舍不得放下,因为这些“知识”确确实实曾经帮他们消灭了很多生活中的“无知”与“黑暗”,他们已经习惯了背着“知识”去面对生活,面朝大海,面向遥远的未来。他们已经忘记了庄子“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忠告,他们已经忽略了“已知有限而未知无限”的真相。

所以他们最后被之前的“知识”拖累,死在了未知与黑暗的追赶下,死在了追寻光明与悟道的半途中。

05

其实在佛教的理论体系里,知识和聪明对于悟道来说也并非是一件好事。我们都知道佛陀有十大弟子,每一位弟子,都学有所长,冠绝当时,比如: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第一等等。

其中有一位叫阿难尊者,属于多闻第一,所谓多闻,就是知识多,学问广。所以问题来了,佛陀的其他九大弟子个个都超凡开悟,修成正果。唯独阿难一人,侍奉佛陀二十五年,直到佛陀寂灭也没有悟道。这是为什么呢?

06

《楞严经》第一篇,阿难就像佛陀坦白道:

“(我虽)多闻,未得无漏。”

所谓无漏,就是没有烦恼的意思。也就是说阿难然后佛陀不厌其烦地开导阿难,他对阿难自恃多闻的态度也有所批评。虽然没有明说,不过佛陀对阿难的思想病因诊断。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就是:

聪明反被聪明误。

07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与阿难完全相反的例子,记载于《增一阿含经卷十一》。

佛陀时期,有一位弟子叫朱利槃特。不仅不识字,而且愚笨出众,忘性超凡。有一天他哭哭啼啼跑到佛陀面前,请求开示。他愚笨到什么程度呢?

佛陀最后只能教他两个字的口诀,就是:

扫帚。

并告诉他理解了这两个字的含义再来请示。

08

不料朱利槃特念完“扫”字,便忘了“帚”字。想起了“帚”字,又忘了"扫”字。单凭这一点,即使是不识字的六祖慧能站在他面前,也自愧不如。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朱利槃特终于学会了“扫帚”两个字。然后他又开始想:

何为扫?何为帚?

于是逢人便问,有空就思考。

扫,即是除。

帚,即是垢。

后来,他更进一步认为:

除,就是智慧。

垢,就是垢结。

几年以后,他豁然开悟,修成了罗汉。然后向佛陀去请示的时候,作了一首诗偈:

今诵此已足,如尊之所说。智慧能除结,不由其余行。

佛陀大加叹赏道:

正如你所言,除者是慧,垢者是结。开悟得道,只需智慧,不需其他。

09

所谓的垢结,在佛家即是烦恼的别名,人为什么会烦恼呢?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智慧,就意味着痛苦。

其实,苏格拉底错了。或者说,苏格拉底对智慧的定义错了。他所说的“智慧”,其实只是知识的代称。而我们都有所体会:

知识越多便越痛苦,越烦恼,或者越骄傲,越自大。

也就是说,分别妄想越多。而分别妄想之心,正是证悟成道最大的敌人。所以老子说: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酷说老子》第十章(8)家庭教育与国家治理:必须要提供良好的秩序?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01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

(圣人)生万物养万物,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为而不自恃其能,让万物成长而不主宰它们。这,就叫做最高级的道德。

但是,如果只是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难免觉得云里雾里。不过,当你听了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穆勒《论自由》里的一段话,或许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了。

02

约翰穆勒说,这里先打断一下。

由于国外的语言以及思想体系与中国有不小的差别,尤其是哲学一类著作,大多数为了言词的准确性,而放弃了文字的形象性。因而往往用抽象的条布,将活生生的思想缠裹成了文字僵尸,让人望而生厌。

所以下面的一段原文,如果你觉得嚼而不烂,通而不顺。那么可以选择略过,直接看我的简易翻译即可。原文如下:

凡一切聪明事物或高贵事物的发端总是也必是出自一些个人,并且最初总是也必是出自某一个个人,一般人的令誉和光荣就在他能跟随那个发端;就在他能够从内心对那些聪明和高贵的事物有所反应,并且睁着眼睛被引向它们。我并不是在鼓吹那种“英雄崇拜”,奖励有天才的强者以强力抓住世界的统治,使世界不顾自身而唯他之命是听。他所能要求的一切——只是指出道路的自由。至于强迫他人走上那条道路的权力,那不仅与一切他人的自由和发展相矛盾,而且对这个强者自己说来也足以使他腐化。①

我的简易翻译如下:

凡是一切美好高贵的事物,发端总是出自某一些人,甚至是出自某一个人。而群众自然会被这个发端所吸引并且以追随它为荣,我绝非在鼓吹“英雄崇拜”,鼓吹强者应该以强力统治世界,使所有人都变成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奴隶。强者所能要求的一切权力,只是指出道路的自由。如果强者强迫我们走上那条道路,不仅违背了我们选择的自由,而且这种权利对于强者本身说来,也足以使他腐化,甚至堕落成魔。

03

看完上面一段话之后,是否有一种隐隐的说不出来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呢?没错,这其实完全可以看成是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英文版本。其实从根本上说,圣人对其他人的“始”、“有”和“恃”,是一种越界的行为。

说的严重一点,就是一种越权的行为。

所以严复在年翻译《论自由》一书时,直接将其定名为《群己权界论》,可谓见解超凡,直取本质。

04

所以,一个圣人如果“生而有,为而恃,长而宰”。那么他就不是圣人,而是独夫,不是佛,而是魔。佛教里为什么会有“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说法呢?其实在一个人没有能力的时候,你是分别不出对方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佛还是魔的。简而言之:

当你有能力作恶的时候,选择不作恶,这就叫一念成佛;当你有能力作恶的时候,选择了作恶,这就叫一念成魔。

当然,这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其实从*府的功能上看也是如此。

05

我们举个例子:

人们一般都认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影响*治,其实不一定,*治同样对经济的衰退和繁荣有着决定性影响。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在《暴力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发布了一项详细的调查,他综合研究了年到年期间——全世界27个富裕国家和44个穷困国家的经济增长规律,发现:

那些人均收入在2万美元以上的非石油富国(27个),经济有84%的年份在保持增长,只有16%的年份是衰退的;而那些人均收入在到美元的穷国(44个),经济只有56%的年份在保持增长,衰退的年份高达44%。

也就是说,富国的经济增长是比较有连续性的,而穷国的经济增长是断断续续的,甚至有大量的年份当中处于经济衰退的泥潭。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穷国的经济会是这个样子?

是因为穷国的人笨、懒或者没有资源吗?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是:

穷国缺乏良好的社会秩序。

没错,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治问题。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对未来有良好的心理预期,人们对未来没有良好的心理预期,怎么可能激活社会的经济?换句话说,没有良好的*治秩序,就没有持续的经济繁荣。

说句题外话,其实这个道理放到家庭上也是同理,很多夫妻在生活中经常冷战、吵架、怒目相向,甚至动手或者摔东西,把家庭生活硬生生演成了战争电视剧,却天天揪着孩子的耳朵警告说:

“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但是,他们却很少停下来扪心自问,自己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秩序吗?自己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对未来的预期吗?如果没有,那么他们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理念本质上都是一种痴心和妄念。

06

好,言归正题,于是第二个问题又来了:

有了良好的*治秩序,一个国家就必定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吗?

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这个国家的*府贪得无厌,杀鸡取卵——不维护基本的产权和契约——强行从社会上征收财富,那么必然会打消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引发经济衰退;也或者这个国家的*府软弱无能,从鸡的身上取不到足够的“卵”——只能维护着不合理的产权和契约——要么没有足够的财*收入,要么从不该征税的人身上“拔毛”,比如底层老百姓,那么也必然会抑制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看见了吧?也就是说:

“国家的存在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②”

没错,这就是经济学界著名的“诺斯悖论”,也叫“国家悖论”。

07

通俗的讲就是,在经济领域里,*府既可以扮演好人,同时也可以做坏人。而且*府往往是从做好人开始,最后堕落成坏人结束。

原因在哪里?

原因就在于统治集团的成员们往往从“坐稳江山”之后,开始自恃有功,觉得自己抛家舍业,抛头颅洒热血,就应该多贪多占,于是不断地突破规则和底线,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资源圈,以维护长久的荣华富贵。

渐渐地,他们忘记了初心,忘记了他们付出的“自愿性”和“应该性”,反而居功自傲,居高临下,以“感恩戴德”的心态要求人民,最终,自然会走向历史的反面。

所以老子才会提醒道: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约翰·穆勒《论自由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

2、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第三章》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酷说老子经济学原理揭秘齐家与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