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与人类的社会史一样长远。人类生存需要消耗物质,同时要进行物质生产,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是,经济学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萨缪尔森说:“经济学被称之为社会科学之王,是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恩格斯也说过:“*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因此它以发达的资产阶级关系为前提。”发达的资产阶级关系从工业革命以后才陆续展开其可以科学总结的形式,因此经济学理论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这是一种错位。这种错位使得经济学在表述上出现了困难,其中之一就是有关的经济学术语一开始就借用了社交语言;经济逐渐从社会中独立出来,经济学也逐渐从社会学中独立出来,但是经济学语言却没有从社交语言中独立出来,这就造成一个术语在社会学中和经济学中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是经济学的特殊性之一,尤其与自然科学比较显得尤为特殊。比如数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是全新的,不但包括它的理论,而且包含它的术语,都是全新的。这种术语和理论的全新性是自然科学分歧较少的原因之一。经济学就不一样,经济活动本身就是社会活动,而语言又是社会活动发展的产物。当经济学理论产生的时候,是难以脱离社会语言建立理论体系的。把现成的、已有的社会语言当作经济学术语,缺少对内涵的明确定义是造成经济学理论存在重要分歧的原因之一。比如价值、资本等等这些经济学理论中最普遍的概念,在社会中也是有完全不同的内涵。
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经济学家用经济学语言表达出来的经济运动过程及其细节。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经济学的有关术语都需要重新定义,很遗憾的是没有人专门做过这个工作。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快,但是经济学理论显然落后了。很多学者要建立中国经济学,但是还没有人去努力做一件事,那就是对于大家普遍适用的概念或者术语进行重新的定义。
任何理论都依靠术语来完成,可以说术语和理论的关系相当于砖和大厦的关系,只有在术语上取得一致意见,对于经济学理论的交流才是在一个前提下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意义的。缺少术语定义带来的后果是,经济学理论缺少广泛的认同性,经济学家们特别喜欢争论。
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有这样一段话:“‘即使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他们也达不成一个共识。’萧伯纳对经济学家的嘲讽从这句话中可见一斑。经济学家们经常因为向决策者提供的建议相互矛盾而受到批评。罗纳德.里根总统曾经开玩笑说,如果小追击游戏是为经济学家设计的,那么个问题就会有个答案。”很能说明问题。
导致经济学家们争论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每个经济学者由于观察角度,或者观察能力的限制,都无法做到看到或者认识到所有的因素。他们往往都是在自己观察角度和自己观察能力的范围内得出结论,而且试图创造全新的理论体系。因此由于自己看到的和他人看到的不一样就会产生争论;还由于有的学者期望建立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也不得不反对他人的理论。
其中争论多半是由于对于经济学术语缺乏统一认同造成的。一方认同社交语言的内涵,一方认同学科术语的内涵,争执不休。这种现实提示经济学者们,不管你的理论多么完善,必须对使用的社交语言进行经济学定义。这项工作不但必要,而且是必须的。
马克思能够成为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重要原因就是在建立在自己理论体系的时候都对普遍适用的概念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内重新给以定义。比如“价值”,马克思的定义是“就价值量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定义术语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没有基础理论的突破,中国经济学就难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