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TUhjnbcbe - 2022/10/11 23:25:00
初期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http://pf.39.net/bdfyy/zjft/140322/4358947.html

第二部分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理论背景: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是在所谓“萧条经济”的背景下展开的。在“萧条经济”的条件下,需求决定供给(凯恩斯定律),总需求是制约经济规模的短边因素,因此经济社会能够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与总需求相当的供给量。本章的另外一个重要假设是“投资外生”。由于假定企业投资是自主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变动,因此我们不必过早地讨论投资的决定问题,对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分析也就可以局限在产品市场的简单背景下。2.均衡国民收入满足的条件:这是本章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在本章,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一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两部门经济:i=s(或y=c+i)三部门经济:i+g=s+t(或y=c+i+g)四部门经济:i+g+x=s+t+m(或y=c+i+g+x-m)可以看出,这三种情况下的均衡条件在形式上是很有规律的:左边的三个等式,等号的左边都是“总注入”,右边都是“总漏出”;括号内与之等价的三个等式,等号左边的y代表“总供给”,右边各项的和则代表“总需求”或“合意的总支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总注入”等于“总漏出”,同时也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浴缸”里的水位就总是不变的,即宏观经济是均衡的,此时的收入(产出)也就是均衡的收入(产出)。3.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即:人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入水平,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实际分析中,通常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c=α+βyd,式中,c为消费,α为自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d为可支配收入。根据可支配收入收入、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储蓄函数:s=-α+(1-β)yd,式中,s代表储蓄,1-β代表边际储蓄倾向。以上两种函数是今后经常要用到的,读者务必要掌握精熟。此外,读者还要对其它消费理论如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有所了解,这些理论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都是很有用的。4.收入—支出模型及均衡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即45o线模型)是本章分析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核心模型,其实质是“总需求(或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这一均衡条件的几何表达。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基础上,将消费、投资或储蓄代入前所述之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不难得到国民收入的数值;或者,在收入—支出模型中找到总支出曲线与45o线的交点,同样可以确定均衡收入的水平。读者需注意,在均衡国民收入的表达式里,各个指标是如何对国民收入水平产生影响的。5.乘数论:在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中,乘数理论具有重要地位。在非充分就业的背景下,投资、ZF购买及其他一些变量的变化将会导致国民收入出现多倍的变动,这个倍数就是乘数。读者应清楚各类乘数的取值,同时还要明确乘数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

基本概念:1.萨伊定律: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于年在《*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供给会自动创造出需求的观点。他认为:任何生产活动创造出参与该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收入一部分作为消费,一部分作为储蓄。任何储蓄起来的收入又可以为了赚取利润而作为投资,这样储蓄与投资总是相等的。供给为了获得收入,而供给最终创造了需求。2.有效需求:凯恩斯把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处的需求量称为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了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经济学中通常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看作有效需求。3.消费函数:在决定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假定除收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人们的消费支出是其收入的函数,消费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记作:C=C(Y)。4.消费倾向:又称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5.边际消费倾向: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为消费函数的斜率,通常记作MPC。6.储蓄函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假定其他影响储蓄的因素不发生变化,储蓄被视为是收入的函数,这就是储蓄函数。7.平均储蓄倾向:储蓄金额占收入的比重。8.边际储蓄倾向: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储蓄的增加量。边际储蓄倾向表示为储蓄函数的斜率,通常记作MPS。9.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在凯恩斯看来,无论是从人的本质看还是根据日常观察到的通常的具体事实看,当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人们将增加消费,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正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的作用,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储蓄的份额将加大,如果没有投资吸纳储蓄,则会出现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并存的有效需求不足。10.凯恩斯定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根据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与萨伊定律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当由ZF采取措施刺激需求,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增长并实现充分就业,使供给(生产)增加。简而言之,需求可以自发地创造供给。这被凯恩斯主义者称为凯恩斯定律,它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11.投资: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12.重置投资:指用来补偿消耗掉资本的投资,通常是以折旧的方式进行。13.净投资:指扩大资本存量而进行的固定资本和存货投资,它是为了弥补实际资本存量与理想的资本存量之间的缺口而进行的投资,可以为正值、负值和零。14.均衡产出:或叫均衡收入,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如果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所不愿意有过多的存货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如果生产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是E=Y,即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均衡的条件也可表示为i=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15.非意愿存货投资:也称非计划存货投资。当产品卖不出去时不得不堆在仓库里,这部分存货不是企业想要持有的存货,即非合意存货或非意愿存货,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因此,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实际产出减计划支出。16.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是由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范畴。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也可广义地理解为各种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17.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Y/J(式中,Y是国民收入的变化,J是支出的变化)。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消费和收入变化来说明。初始支出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多倍于初始支出量,其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ZF购买乘数等。18.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二部门经济或三部门经济(定量税条件)中,其值为;三部门比例税条件下,其值为。式中,y是增加的收入,i是增加的投资,MPC或β是边际消费倾向,MPS是边际储蓄倾向。19.ZF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ZF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其值与投资乘数同。20.税收乘数:是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以三部门经济为例,定量税条件下,其值为;比例税条件下,其值为,t为税率。21.ZF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ZF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该乘数与税收乘数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22.平衡预算乘数:是指ZF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ZF收支变动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平衡预算乘数

第三部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投资需求函数: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中,投资被假设为一个外生变量。在本章,投资被表达为利率的减函数,即i=e-dr。由于人们要根据资本边际效率和市场利率的对比来决定投资与否或投资多少,而资本边际效率又是递减的,因此当利率下降时,将会有更多的投资项目变得可行,这样,投资需求和利率之间就表现为反向变化的关系。投资需求函数的引入对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分析带来了新的问题。现在,只有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够确定均衡的利率和投资,才能够确定均衡产出的水平是多少。2.IS曲线的含义和性质:IS曲线表示在产品市场均衡前提下的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该曲线具有负斜率,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该曲线的位置受到财**策的影响,膨胀性的财**策会使IS曲线向右移,紧缩性的财**策会使IS曲线向左移。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将自己的资产的一部分以不生息的货币持有在手中,是出于以下三种动机:一是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需要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二是谨慎动机,是指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三是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前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通常用L1表示)和收入水平同向变化,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通常用L2表示)和利率水平反向变化。因此,完整的货币需求函数就可表示为:L=L1(Y)+L2(r)。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既然货币因素可以影响到利率,而利率又可以影响到投资、总需求、产出以及就业,因此就突破了古典的“货币中性”的说法。4.LM曲线的含义与性质: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均衡前提下的收入和利率的关系。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该曲线的位置受到货币*策的影响,膨胀性的货币*策会使该曲线向右移,紧缩性的货币*策会使该曲线向左移。5.IS—LM模型:将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就得到一个完整的IS—LM模型。由于IS是产品市场的均衡线,而LM则是货币市场的均衡线,因此在IS和LM相交的地方,也就是在两个市场一般均衡的时候,有一个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被决定。但须注意的是,IS—LM的均衡点并不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它有可能是一种萧条的均衡。如果是这样,就需要动用宏观经济*策移动IS或LM曲线,以使宏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6.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由于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偏好的存在,消费和投资都是不足的。由此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就会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非自愿失业和萧条。为解决这个问题,ZF的干预是必要的。ZF必须动用财*或货币*策(主要是财**策)调节经济,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

基本概念:

1.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指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

2.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的边际效率是指在资本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利率与投资水平的关系。

3.IS曲线:IS曲线,就是在利率和国民收入不同组合条件下,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曲线。

4.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5.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6.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7.谨慎动机:谨慎动机亦称预防性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8.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9.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交易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需要的货币。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投机需求,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债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需求。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关系。

10.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的时候,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因而会将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会去买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1.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图形被称之为LM曲线。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它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曲线。曲线上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

12.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LM呈水平状的区域为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里财**策完全有效,货币*策完全无效。

13.LM曲线的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LM曲线呈垂直状的区域为古典区域,在此区域中货币*策完全有效,财**策完全无效。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区域。在此区域财**策和货币*策都有效,不过随着LM曲线斜率的增大财**策的作用逐渐减弱,货币*策的作用逐渐增大。

14.IS—LM模型: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共同构成了IS—LM模型。在两条曲线的交点上,两个市场实现了一般均衡,此时有一个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被决定。该模型被认为是对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的基本概括,同时它也是一个分析宏观经济*策效应的很有用的模型。

15.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是指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状态。在IS—LM模型中,除交点之外的任何一点都是不稳定的,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之下总会向均衡点移动。

第四部分宏观经济*策分析

1.影响财**策效果的因素:财**策效果是指ZF支出或税收变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从IS-LM模型看,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移动IS曲线的财**策效果就越大。反之,效果就越小。

2.挤出效应:指ZF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3.影响货币*策效果的因素:货币*策效果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从IS-LM模型看,货币*策的效果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的大小。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小。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愈小;反之,则愈大。

4.财**策与货币*策效果的特例:这里有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此时IS垂直,LM水平;另一种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此时LM垂直,IS水平。在LM曲线为垂直的情况下,由于货币的需求与利率的变动不相关,IS曲线向右移动时,均衡的利率上升,但收入不发生变化,存在着完全的挤出效应;如果LM曲线为水平线,即经济处于“流动性陷井”状态,则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时IS曲线移动对收入的改变十分明显,财**策效果最大。在IS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下,财**策完全有效,扩张性的财**策不产生挤出效应,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支出与利率的变动不相关。当LM曲线为垂直线、IS曲线为水平线时,货币*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垂直的LM曲线意味着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完全没有敏感性,货币余额的决定与利率变动无关,货币*策完全有效。当LM曲线为水平线时,存在“流动性陷井”,货币供给不改变LM曲线的位置,因而利率和收入均不发生变化,移动LM曲线的货币*策完全无效。当IS曲线为垂直线时,投资支出与利率不相关。当LM曲线向右移动时,利率会下降,均衡的国民收入不变。这说明,货币*策可影响利率,但对国民收入的变动没有影响。

5.财**策和货币*策的混合使用:财*扩张会使GNP上升,也使利率上升;货币扩张使GNP上升,使利率下降,因此,把财**策和货币*策混合使用可以出现GNP和利率变化的各种组合。两种方向的财**策和货币*策可以有双松、双紧、松财*紧货币和紧财*松货币等不同的组合方式。

基本概念:

1.财**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ZF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的选择,或对ZF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2.货币*策:是指为了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的目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法定准备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变动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利率最终影响总需求的水平。

3.凯恩斯主义极端:一般来说,LM曲线越平坦,或IS曲线越陡峭,则财**策效果越大,货币*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策将完全无效。这即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4.古典主义极端:一般来说,LM曲线越陡峭,或IS曲线越平坦,货币*策效果越大,财**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货币*策将十分有效,而财**策将无权无效。这即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值。

7、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9、用支出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10、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11、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2、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11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府购买(即*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府转移支付:指*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0、个人可支配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

2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2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増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28、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9、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30、*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2、*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33、平衡预算乘数:指*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3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资边际效率(MEI):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缩小的利息率的数值

36、偏好(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37、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8、加速原理: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

39、投资税抵免的*策:即*府规定,投资的厂商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40、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41、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42、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