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的福建专升本考生看过来,本文将带你复习一下《*治经济学》简答题,考前做题更有利于记忆哦!
《*治经济学》简答题
Q:*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它包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直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2)*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去研究。
Q: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
主要是指: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要求生产关系相应地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支配社会生产发展。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根本的方面,但决不意味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不起作用。生产关系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这主要是:
①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甚至使生产力遭受严重的破坏。
(3)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问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Q:如何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经济规律和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表现在:
①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存在的。所谓经济条件,是指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也就必然相应地存在什么样的经济规律,而一旦经济条件改变或消失时,经济规律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②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就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不论人们对它认识不认识,喜欢不喜欢,它是客观存在的并必然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要求起作用。它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强制力量。人们不能消灭它、改造它,更不能创造出新的经济规律;无论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如果违反它的要求,凭主观意志办事,经济发展过程就会受到干扰遭到破坏,人们就会受到惩罚,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2)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并不排除人在客观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作用。
这种主观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在发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方面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经济规律是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必然要通过现象反复地表现出来因此,如果人们善于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有可能较早地发现客观经济规律,掌握客观经济规律,自觉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避免在客观规律面前陷于被动,受规律自发力量所支配。人们还可以研究在各种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结合现有的经济条件,选择有利的实现形式,为自己谋福利。
Q: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即商品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指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商品体。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即人们在不同的具体形式下所从事的劳动,也就是指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操作方式以及生产结果等都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还表现为抽象劳动,即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正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才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
Q: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它只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金银则是自然界的产物,在货币产生之前就已存在,货币消亡之后,金银仍然存在。
(2)货币天然是金银。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易于分割、耐磨损、抗腐蚀等优点,这说明金银的自然属性最适合充当货币商品,因此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Q: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在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以后实现的,因此,劳动过程具有以下的特点:①工人的劳动力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他是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进行劳动的。②由于生产资料和工人的劳动都已属于资本家,劳动过程的全部产品,也都为资本家所有,工人自己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价值增值过程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为了说明价值增值过程,首先必须考察价值形成过程,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工人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消耗和改变了生产资料,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并使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或保留在新产品中;另一方面他消耗了体力和脑力支出了抽象劳动,创造了新的价值。所以,价值形成过程一方面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一方面又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3)价值增值过程的基础是价值过程,它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指工人用于补偿自己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由此可见。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把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即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
Q: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它如何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在表面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为了揭示工资的本质,必须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这是因为:
第一,劳动力是潜藏在人体中的一种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耗费和发挥,是生产过程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之前,工人出卖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第二,任何商品在出现市场买卖之前,必须独立存在,否则不能被所有者拿去出卖。在资本家购买工人商品时,劳动还没开始,而当工人进入工厂开始劳动时,劳动所有权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也不能被工人出卖了。
第三,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价值大小可以用耗费的劳动量来计量。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必然导致10小时的劳动的价值是由10小时的劳动来决定,无异于说10小时的劳动就是lO小时劳动,完全是毫无意义的同义语反复。
第四,如果劳动是商品,必然会导致或是否定价值规律,或是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因为劳动如果是商品,工人按价值出卖劳动,资本家按等价支付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那么,剩余价值就无从产生,这必然会导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如果说,劳动是商品,资本家又能得到剩余价值,唯一的可能就是资本家低价购买了工人的“劳动”,然后,再高价卖出,这就必然导致否定价值规律。二者必居其一。但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发达商品经济,剩余价值规律和价值规律都是发生作用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能违反的。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错误的,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工资本质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工资本质虽然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是,在工资形式上却掩盖了这一本质,被歪曲为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或价格。这是因为劳动力这一商品的买卖特点决定的。第一,劳动力商品的出卖,总是按一定时期来出卖的,如出卖一天劳动力,就要干一天的活,这里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都包括在内了。因此,支付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会被资本家和工人看作是劳动一天的价值或价格。第二,劳动力商品出卖通常是采取赊卖的方式,工人先给资本家劳动,然后再支付给劳动者工资,这样工资给人以假象,似乎是前一段劳动的价格。第三,工资的实际运动也造成资本家支付的工资是劳动价格的假象。如工资往往随劳动时间长短而增减,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工资也存在着差别等。工资取得劳动价值或价格的外表,造成工人全部劳动都是有酬劳动的假象,掩盖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这正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其他剥削制度不同的特点。
Q: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1)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当作资本来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这主要是:
①追加资本一开始就是由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需要经过一定时期后,才是剩余价值的积累物。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一开始就完全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②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还是资本家用来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③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以不给来换取多给。从孤立的生产过程看,资本家是按照劳动力的价值来购买劳动力的,劳动力的买卖完全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通过对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到,资本家是用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在买到劳动力后,不仅要工人在劳动中把劳动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而且还要创造出新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等价交换的关系,纯属于一种表面现象。它的实际内容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样资本积累的实质也就揭露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依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新的剩余价值。
Q:什么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大量的具有人身自由但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劳动者;第二,少数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准备着这两个条件。但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因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就借助于暴力来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这个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
(2)资本原始积累是指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把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由于它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以前,因而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它的典型例子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把大片土地圈起来据为已有,把耕地改为牧羊场,并把农民从土地上驱赶出去,使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流浪者,再由国家颁布一系列的血腥法律,强迫他们沦为雇佣劳动者。另外,资产阶级又通过发动殖民战争。贩卖黑奴、贩卖*品,进行殖民贸易,海盗抢劫等手段聚敛大量货币财富。资本原始积累的史实。有力地戳穿了所谓资产阶级“勤劳起家”的*话。相反,资本原始积累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所以,“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Q: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Ⅱc
这个公式表明了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对比关系,即第一部类所能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第二部类为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就无法顺利进行。
从这一基本条件还可引伸出下列两个条件:I(c+v+m)=Ic+Ⅱc
Ⅱ(c+v+m)=I(v+m)+Ⅱ(v+m)
这两个公式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v+m/x)=Ⅱ(c+△c)
这个公式表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家的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这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从这一基本条件也可引伸出下面二个条件。I(c+v+m)=I(c+△c)+Ⅱ(c+△c)Ⅱ(c+v+m)=I(v+△v+m/x)+Ⅱ(v+△v+m/x)
从上面的三个实现条件,同样说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Q:什么是利润和利润率?它们是怎样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的?
(1)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利润。可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即资本
家销售商品后所得的价格总额超过其预付资本量的余额。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本是一个东西,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它们的区别是: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被看作是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是本质、内容,而利润是形式,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的。这是由于:一方面,成本价格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价值的增值好像是由全部资本引起的;另一方面,工资范畴抹杀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好像工资是全部劳动的报酬。利润不是来源于工人的劳动,而是来源于全部预付资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似乎利润是由资本自身产生的,而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因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则反映了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即资本的赚钱程度。同时,由于预付资本额总是大于可变资本额,利润率总是比剩余价值率低得多。因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Q:什么是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商业资本是指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它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商业利润是指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这对产业资本家,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①可以使产业资本家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资本,增加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并能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②一个商业资本家可以同时为若干个产业资本家推销商品,可以减少整个流通领域中的资本量,节省流通费用;③由于商业资本家专门经销商业,熟悉市场,熟悉业务,从而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加快整个产业资本周转。但是,商业资本的出现,容易造成虚假的需求,使产业资本家盲目生产,从而导致生产和消费脱节,加深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发展到十分尖锐时,促使经济危机突然爆发。
Q: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有哪些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必须按价值量相等的原则来进行。
(2)价值规律要求商品进行等价交换,并不意味着每次交换价值量完全相等、价格和价值完全一致。实际上,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交换中价格和价值往往是不一致的。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值往往低于价格;求过于供,价格往往高于价值。但这并不能否定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第一,商品价格无论怎样变动,它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如一支粉笔价格无论如何变化,也不会和钢笔价格相等。第二,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总是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的,总是受价值制约的。第三,从一次交换来看,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但从长期来看,商品价格上涨下落可以互相抵销,因而长期的平均的价格和价值总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商品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而且恰恰证明价格不能完全背离价值,价值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使等价交换原则贯彻到商品交换当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这个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来实现的。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生产是根据私人利益盲目进行的,因而经常会出现生产和需求不一致的情况。当某种商品生产过多时,市场上就会供过于求,这就导致商品价格下跌。商品价格下跌,使这种商品的生产者收入减少,促使生产者转向有利的部门从事其他商品生产,使本部门生产萎缩;同时,也刺激人们来多消费这种商品。反之,当某种商品生产过少时,市场上就会产生求大于供。导致价格上升。商品价格上升,吸引其他部门生产者转入本部门从事生产,使该商品供应增加;同时,也促使对该商品消费需求减少;如此反复不已,调节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佣,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在不断波动中,维持了各部门的平衡,使商品生产能不断进行和发展。当然,这种通过生产的盲目扩大或缩减,自发地调节生产和流通,会造成社会劳动及其产品的大量消费。
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在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的条件下,只有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得较多的收益。而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则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就促使所有的商品生产者不断
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正是在价值规律支配下商品生产者这种为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而展开的竞争,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商品生产者并不是都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原来生产条件比较好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得高的收益。可以进一步用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获取更大的收益,结果越来越富。原来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则不仅没有能力改进技术、扩大生产;相反地因为收入低,往往越来越无力维持原规模的生产,就会越来越穷,最后破产。在私有制条件下,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使一些富有的商品生产者变成雇佣工人生产的资本家,另一些破产的小生产者则变成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从而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Q:试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1)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①资本主义生产实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成了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2)资本主义生产实质的特点同时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一系列无法解脱的内在矛盾,从而限制了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生产手段之间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生产条件和资本主义实现条件之间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资料资本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Q: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Q:银行信用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1)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信贷关系。
(2)它的特点是:第一,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每三,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面是货币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职能资本家。
(3)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首先,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其次,银行信用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Q: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Q:社会主义消费有什么重要作用?
(1)社会主义消费对生产有积极推动作用多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和使产吕得到实现,并为生产创造出动力。
(2)社会主义消费使分配最终实现
(3)社会主义消费使交换最终完成和促使交换扩大。
Q: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1)市场经济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消极方面。
(2)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中长期合理配置,不能自发地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容易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
(3)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Q:什么是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当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平衡,从而价格和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这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3)商品的供求关系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上商品的供求是经常不一致的。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则高于价值。
Q: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循环既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2)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3)从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可以看出,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