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支配下的社会与经济(32)
五、对经济基本规律的重新认识(1)
“问题是,我们关于世界结构的信念是和我们研究它时采纳的方法论密切相关的。担心的不是我们将采纳反映世界的错误意象,而是我们将选错改变世界的工具。”
——南希·卡特赖特《斑杂的世界——科学边界的研究》
人类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都希望找到一些确定的自然规律,因为只有确定的规律才有利于人们去使用。自然科学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正是反映了人类思维的这种倾向性,即确定性在理论构建的过程中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位置,不确定性遭到了明显的排挤,难以发现它们的踪迹。然而,确定性的观点或思维方式完全正确吗?它属于科学的范畴吗?它会引领人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吗?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关联的,采用何种思维方式就会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同时产生相应的技术手段。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自然科学反过来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以十七和十八世纪时总称为‘经典科学’或‘牛顿体系’的那些概念为例。它们描绘出这样的一个世界,其中每个事件都由初始条件决定,这些初始条件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精确给出的。在这样的世界中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在这样的世界中所有的细部聚集到一起,就像在宇宙机器中的一些齿轮那样。……这种世界观把拉普拉斯引向了他那著名的主张:只要给出充分的事实,我们不仅能够预言未来,甚至可以追溯过去。而且这个简单、均匀、机械式的宇宙不仅塑造了科学的发展,它还旁及其他许多领域。”(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之阿尔文·托夫勒《前言》)经济学理论正是处于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中,它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但是它沿着自然科学所开创的确定性思维模式的道路向前迈进。然而,它所研究的对象相较自然科学复杂得多,不确定性程度更高,所遭遇的困境也更加明显。从时空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所涉及的问题确定性较高,因而演绎法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使用起来更有效;而经济学所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宏观社会,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经济学家难以使用演绎法将微观理论直接推广到宏观领域中去,而只能从具体现象中归纳出一些暂时的、特殊的经济规律。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常常以特定的假设为前提条件,在有限的领域中寻找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然后再努力将各种定律相互衔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些具有特殊“个性”的定律却很难和谐相处。
“在物理学中,是因为我们使用有巨大演绎能力的抽象概念,而它们的适用被限制在把抽象概念和世界相连接的具体模型的范围之内。在经济学中正好相反,概念有广泛的适用范围,但我们只能把它们放在特殊模型中才能得到演绎结果。”
——南希·卡特赖特《斑杂的世界——科学边界的研究》